《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2023-02-28 16:0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欢迎阅读!
审美,悲剧,价值,窦娥冤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提起悲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然而如果悲剧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是英雄性的,是英雄性格中的某些缺点引起的······,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元杂剧中“有悲剧在其中”,并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因此,作为中国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又有着其独特的和中国戏剧所特有的悲剧因素存在。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该剧的悲剧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人,窦娥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所在。剧本中窦娥由于父亲窦天章受高利贷盘剥,七岁时就被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也是窦娥短暂而悲惨一生的开始。由年轻的童养媳到青年寡妇再到冤死狱中冤魂,窦娥的命运总是被男人牵动,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儿媳,一个妻子,她的命运不受自己控制而总是握在别人的手中。中国自古就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说,剧中窦娥自然是尊崇了这一古训,但是也正是她的这种尊崇与驯服导致了她最终悲惨的命运。剧中窦娥虽然是受张驴儿诬告陷害而死,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窦娥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命运,与之女性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人,尤其是已经忘记反抗或者说习惯被奴役的女性,窦娥本身就是封建社会无数悲剧的缩影。 其次,作为一个生活在黑暗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窦娥代表了无数的受封建社会毒害的大众,我们在这里看见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集体悲剧。作为“公案戏”的典型,《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府、恶霸鱼肉人民的现实。作者关汉卿的写作主旨也在于揭露邪恶势力欺压良民百姓,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社会现实,赞颂窦娥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勇气。剧中窦天章为偿还高利贷而卖女,蔡婆婆被恶霸张驴儿父子胁迫,窦娥的被诬告陷害都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与凄惨,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元朝社会的黑暗腐败。因此,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窦娥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她低下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遭遇让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识得到加强。

第三,《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是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凭借自身的坚强与勇气对威严强大的封建社会度做出的挑战与回击。也正是由于窦娥的悲剧,才引发了读者或观众深刻而严肃的思考,起了他们对于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剧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调,将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人民的对立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和观众在进行戏剧欣赏的同时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不平,并对封建社会制度保护下的统治阶级产生质疑。因此,该剧的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它让我们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悲剧发现战胜黑暗和邪恶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该剧所蕴含的催人奋进的精神,使得该戏剧成为成功的悲剧艺术

第四,《窦娥冤》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无痕”的语言特点是其成为一部优秀悲剧著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促使窦娥走向死亡悲剧命运的不同因素的出现也是该剧结构布局上的一大特点。全剧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楔子”中作者用简练的几笔交待了窦天章因受高利贷盘剥将女儿窦娥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高利贷成了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因素。第一折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短短八个字,将窦娥的倍尝人世艰辛与生活的不如意全部表现出来,此时,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二个因素。第二、三折中窦娥因张驴儿的诬告陷害被捉入狱,而官府的黑暗则是导致窦娥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第三折中窦娥与统治者的冲突达到最高点,临刑前的“三誓”作者以直白有力的笔调表


现了窦娥的无辜、冤屈和统治者的腐败黑暗。关汉卿运用简练自然的语言,完整紧凑的结构,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悲剧形象,向无数的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悲剧的艺术魅力。

第五,关汉卿对窦娥悲剧形象的塑造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实际上其在塑造窦娥的同时也暴露自己作为一介文弱书生的悲哀,他自己就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另一个悲剧。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文人,关汉卿看到了统治者的黑暗腐败,看到了封建制度对于下层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但是他无能为力。剧本中窦娥受冤枉将要被处死时,作者只能寄希望于虚幻中的神明,希冀窦娥的冤屈能够通过神的昭示得到澄清,这本身就反映了作者的软弱,暴露了他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力感。另外,在全剧的末尾,关汉卿让身居高位的窦天章为窦娥昭雪,这又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统治者仍然抱有幻想,表现了作者对黑暗势力的妥协。因此,在塑造窦娥这一悲剧形象的同时,作者也从另一方面为我们揭示了那些时代悲剧形成的原因——他们本身就是时代悲剧的制造者(因着他们的隐忍)

最后,相较于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意义上的使观众产生悲悯和惊恐的悲剧,我认为中国式的悲剧更符合“悲”的标准,《俄狄浦斯》《哈姆雷特》《麦克白》的情结可以令人毛骨悚然,但不会令人“泣下沾襟”,而《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却是实际意义上可以让读者和观众感到悲哀和心酸的悲剧。所以,《窦娥冤》有其特殊的悲剧审美价值,中国的悲剧不必要也不应该符合西方戏剧理论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7ef7320647d27284b73516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