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的分析与研究

2022-04-12 00:24: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的分析与研究》,欢迎阅读!
中国大学,生性,当代,行为,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论文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社会工作 XXXXXX XX

目的: 思考当前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的现状,用数据为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分析18个省(区、市)33 653名在校大学生匿名自填的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报告显示:有性行为经历的男生为14. 8%,女生为5. 6%。阅读多色情音像制品的男生为45. 8%,女生为8. 5%;曾有性行为者中,有过2名以上性伴侣者男生有41. 7%,女生为28. 5%;性行为系被迫发生者男生为12. 7%,女生为18. 8%;安全套使用率在男生中为48. 5%,女生为51. 5%;共计 18. 6%20. 5%的男、女生曾使对方或自己怀孕。同时,报告显示,西部地区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重明显高于东、中部地区。

结论:中国在校大学生性行为现况不容乐观,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更为突出,针对大学生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性行为;避孕;情色作品;大学生

“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是继“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后WHO提出的又一个全球公共卫生奋斗目标;拥有生殖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1]。随着青少年越来越早地开始性行为,意外妊娠、人工流产、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不安全性行为已成为全球青少年面临的重要危险行为之一,由此显著增加了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的不良后果[2-5]为了解我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现状,从而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对全国18个省(区、市)在校大学生性行为现况进行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对象:来自北京等18个省(区、市)的大学/大专生[5]

报告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先在省内按社会经济水平分好、中、差3类选取调查城市,再随机选取其辖内大专、本科高等院校1~2所为监测点,整群抽取全体学生为受试者。大专、本科生统一按年级分组,共分大一至大四4个年,年龄17~24岁。合计应答率为93. 1%,男生为93. 5%,女生为95. 7%

(2)方法: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测试队,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统一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步骤、方法实施。在教育部门和各院校密切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问卷统一发放,限时统一收回,学生独立完成。合计回收有效问卷33653(男生15 765,女生17888)。有鉴于性问题的特殊敏感性,对相关问题无应答者亦视为有效问卷。指标分别来自下列6个问题:“过去12个月里是否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曾与几人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你或对方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被迫(非自愿)发生过性行为”;“曾否怀孕或使她人怀孕”。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及地区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多个百分率之间的两两差异。 2.结果

(1)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发生情况 1显示, 25. 9%的在校大学生报告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电影、录像、VCD图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报告率随年级增加而上升。9. 9%的大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男、女生分别为14. 8%5. 6%,男生高于女生,年级增加而上升趋势明显。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37. 7%曾与2人以上发生性关系,男生(41. 7% )显著高于女生。14. 5%报告曾被迫发生过性行为,男生显著低于女生。49. 4%报告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四年级女生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报告显著高于男生。19. 2%报告曾意外怀孕或致她人怀孕,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不同地区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现况分析

2显示,西部地区学生发生性行为报告率显著高于东、中部学生。意外怀孕报告率也明显高于东部学生。不同地区男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性伴侣2人及以上、被迫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反,西部地区女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报告率均明显高于东、中部学生。 3.讨论与思考

我国10~24岁青少年约占总人口1/4[6]。近20年来,伴随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西方文化的渗透,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们在性观念性态度方面的变化,加之青少年“性等待期”延长(性发育明显提前,而结婚年

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论文



龄却伴随其社会期望值的提升而不断延后)[7]等主、客观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严重性也愈来愈受到关注。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男生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的报告率远高于女生,提示男生对性知识的需求更强烈,主动地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性并更积极地去尝试,所以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也更高。调查发现,大一学生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报告率较低,提示对该阶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及早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从而对色情读物产生一定免疫力。2005WHO报告的有关全球人类生殖健康的六大现状指出,每年有8 700万女性意外怀孕, 50%意外怀孕妇女(4 600)选择堕胎,其中有1 800万是非安全性堕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妇女在生殖健康服务的可获得性、安全性上存在巨大的“不公平”现象。其中, 85%的非意愿性分娩、95%的婴儿死亡、99%的孕产妇死亡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不但严重危害妇女儿童健康,而且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3]这也是本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将在校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列为重点内容,而且将所谓的“危险性行为”明确指向那些“易导致性传播性疾病和意外妊娠的行为”的理由所在。换言之,根据我国青少年的性行为现状,加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策略和措施,本身就是对改善人类生殖健康状况做出的贡献[2]

这份研究是我国首次针对普通大学生人群进行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性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该群体总的性行报告率为9. 9%。但是,在那些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1/3以上曾与2人以上发生过性关系;报告曾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仅有不足50%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并不高,但是其较高的不安全性却引人关注。女生多性伴关系报告率低于男生,提示她们对性伴侣的态度比男生更专一。女生比男生更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年级越高,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越高,提示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不过,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安全套使用率仍低于美国青少年(2001年为57. 9%,2005年为62. 8%, 2007年为61. 5% )[8-10]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学中开展了性教育,但其强度和针对性是远远不够的。对不同年级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年级学生应侧重性知识、性态度教育,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正当的异性交往;年级学生则需提供技能为主的教育、培训,如怎样以正确方式拒绝他人的性要求,如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等。对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的地区间比较发现,西部地区学生的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东、中部,但是安全套的使用率却没有跟上,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意外妊娠的报告率较高。本研究受方法(问卷)限制,无法深入比较导致不同地区群体性行为差异的原因,但无疑对健康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群体(尤其女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保护性干预应倾注更多的关注。

4.参考文献

[1]符玉良.国际卫生新概念:生殖健康.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 15(1): 18-19.

[2] WH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Draft global strategy.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3] 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5: Make every mother and child count.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4]WELLINGS K, COLLUMBIEN M, SLAYMAKER E, et a.lSexual behavior in context: A global perspective. Lancet, 2006, 368(11):1 706-1 728.

[5]季成叶,主编. 2005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6]UNICEF, UNAIDS andWHO. Young people and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 New York: UNICEF, 2002. [7]SANTELLI J, OTTMA, LYONM, eta.l Abstinence and abstinence only education: A review ofUS policies and programs. JAdolHealth,2006, 38: 72-81.

[8]GRUNBAUMr JA, KANN L, KINCHEN S, et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J SchHealth, 2004, 74(8): 307-324.

[9]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 et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Health, 2002, 72(8): 313-329.

[10]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MWR, 2008, 57(4): 1-131.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7a74efeba0d4a7302763a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