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1《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2022-08-02 13:02: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4.11《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欢迎阅读!
蔺相如,列传,廉颇,课文,人教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鉴赏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原文除廉、蔺事迹外,还记述了赵奢、赵括、李牧等的事迹。这里所节选的是原文中最主要的部分。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著名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仍。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通过确立和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对方、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其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廉颇和蔺相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卫赵国,军事和外交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由于君臣一致,将相配合,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全文由三大段构成,它们分别记叙了三个有名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文章从简介廉、蔺二人的身世入手。因为廉颇的事迹主要在后面,所以极概括地叙述了他战功之后,笔锋即转到蔺相如身上去。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的门客,般来说赵国外交上的大事根本轮不到他过问。可是赵王和大臣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难住了,大家都没有主意,在这矛盾尖锐的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从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品质,还具有善于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感性,这为他取得赵王信任,能胜利完成外交使命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的。蔺相如入秦后,经历了两个回合的生死大搏斗。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随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勇气。赵国跟秦国是平等的国家,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秦王应该以平等国的礼节接待。蔺相如出使秦国是为了秦国要求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那么璧送到之后,秦国就应该交出十五城。可是自负强大的秦王既不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得璧之后,又无意交出十五城。蔺相如怀着诚意而往,却遭此侮辱和欺骗。他激于完璧归赵的责任感,便急中生智,托辞说璧有斑点,“请指示王”,重新取回了璧。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尖锐地揭露秦王“以空言求璧”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蔺相如的行动和语言,使“无意偿赵城”却又很想得到璧的秦王只好软了下来,一反倨傲的态度,蔺相如因此而占了上风。由于蔺相如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以后发制人的战术战胜了秦王,从被动转为主动,所以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他采用了先发制人的战术。秦王在斋戒五日后,设“九宾”的大礼,准备接受和氏璧,而蔺相如却已派人把璧送回赵国。一当秦王发觉受骗,蔺相如即要被杀。这时,首先需要的是临危不惧的勇气。为了先发制人,压倒对方,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一见秦王,就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辞。先理直气壮地申明送璧归赵的原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再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最后又委婉恳切地劝告:“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一席舌战强敌的议论,辞锋犀利,气势夺人,弄得秦国君臣“相视而嘻”,被动之至,茫然不知所措。而蔺相如终于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蔺相如回到赵国,“璧”“城”之争似乎平息,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遂出兵“伐赵”。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也是“渑池之会”的先声。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蔺相如随赵王赴会,担当了外交斗争的艰巨重任。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以侮辱赵国。蔺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要秦王击缶,甚至要在“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秦王左右想要杀他,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使秦王不得不听蔺相如指挥,“为一击缶”。终于折服了秦王,挫败了他想羞辱赵国的意图。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完




成使命,不顾个人的安危生死,争取到外交上的胜利。在蔺相如作坚决的外交斗争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所以,蔺相如在对秦王步步逼进、挥斥自如的斗争,是以廉颇陈兵国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准备为后盾的。“渑池之会”就是这样正面描写蔺相如在外交斗争中机智勇敢的精神,侧面描写廉颇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重大后卫作用。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渑池之会”的胜利是赵国外交和军事两相配合的成功,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可是渑池会后,在新的条件下,产生了新的矛盾。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心生不服,甚至要侮辱他。而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原先居功自傲的廉颇一旦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马上“负荆”“谢罪”,而且“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蔺交欢”既表明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晋朝人说:“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世说新语·品藻》)这首先说明《史记》作者司马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把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写得具体而详细,把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屏弃不写或简单带过。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因而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集中地详写蔺相如,穿插着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有分写,有合写,有明写,有暗写。其次,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环境和二人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己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再次,本文结构严密,情节紧凑。根据历史 事件的发展顺序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安排了各有中心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本身各具首尾,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前后呼应,合成一个整体。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先有“完璧归赵”,再有“渑池之会”,最后是“廉蔺交欢”,文章沿着廉、蔺二人生平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而逐步展开。从矛盾冲突来看,故事里贯穿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是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者是次要的处从属地位的矛盾。前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暂时解决是派生后一矛盾的前因,后一矛盾的解决又服从于前一矛盾。“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主要写秦赵斗争,这时廉、蔺的矛盾处潜伏状态,属量变阶段。但当两次对秦斗争获胜,秦赵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廉、蔺之间的矛盾却明显而突出了。最后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两人在先后认识到必须以国为重,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思想基础上解决了矛盾,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是服从主要矛盾的需要而解决的。这种依照事物的逻辑联系和矛盾的运动规律而发展情节,安排结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784bdc9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