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吴必英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0期
摘 要:“经典诵读”是一场由专家呼吁、政府发起、有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受到全社会关注的中华文化弘扬活动。1995年3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冰心、启功、张志公等九位著名文化人士提出颇具影响力的《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议案,对传统文化缺失表示忧虑,提出在青少年中加强古典文化学习,这成为全国“经典诵读”活动的缘起。1998年,团中央、少工委和青基会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推出《中华古诗文读本》;2007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启动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从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活动,继续纵深推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至此,经典诵读成为了一场以中小学为主要阵地、全社会共同关注、全民共同参与的盛大文化传承活动。 关键词:经典诵读;策略;传承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经典诵读活动自开展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就目前看来,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跟风的多,持久的少
经典诵读工程是一个全民工程,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持久工程。但我们分明感到,一些中小学不是真正要带领孩子在诵读经典中去持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提升孩子经典文化素养,而是从“经典诵读”活动中嗅到了宣传学校、包装学校的“商机”。因此虽然活动伊始便积极跟进,广泛参与,但由于其目的是增加学校在民众面前的“曝光率”,赢得一个好名声,所以随着时间推移,诵读活动推动日久,民众新鲜感丧失,一些学校参与热情反而降低,甚至慢慢不闻不问了。这明显是一种功利思想作祟,严重违背了国家推动“经典诵读”的根本宗旨。 二、 应景的多,实行的少
因为有以上所讲的功利思想作祟,中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更多时候是一种小范围学生参与的“应景”活动,而不是一種全范围参与的“实行”活动。一些中小学所谓“经典诵读”活动大凡是这样的:根据具体的诵读活动展演或比赛要求,从全校精选一两个“诵读”班子,精选内容、精心排练,目的是为了迎接各级单位检查参观,或参加比赛获得好名次,博得一个“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美名。然而尽管一些学校活动参加了好多次,奖状领了一大堆,但全校更多学生并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到经典诵读中来,有些甚至连“经典诵读”是什么都没听说过。这样的“应景”活动和国家倡导的“全民读经典”的基本要求也是背离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 夸张的多,入心的少
什么是诵读?《说文解字》解释“诵”为“讽也”,“读”为“籀书也”,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那么二者合而言之,“诵读”就不仅仅是读出声音,更在于理解,所以现代学者解释“诵读”为“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静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但是反观当前一些中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更多注重了外在形式的包装,比如穿汉服,持竹简,摇头晃脑,变换队形,总之是怎么好看怎么做,怎么富于表演性怎么做,然而这些孩子对所诵之书真的理解了吗?口诵之外真的做到“心惟”了吗?这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四、 随意的多,适切的少
中小学经典诵读,读什么,怎么读,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议。扬州大学徐林祥等认为,“中华经典”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经典仅指五四以前的传统经典,广义的经典则包括五四以来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现代作品,但他都将四书五经之外的文学作品涵括其中,另有学者却认为所谓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诵读初期也可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入门篇章,但明确表示如果“将唐诗宋词列入,则目标散乱,失去了经典性”。在怎么读方面,诸多中小学也少有研究和思考,“盲目跟风,只是不求甚解、不求体验、不遵从孩子的天性而开展的和尚读经式经典诵读,这种形式会戕害孩子的读经热情。”由此看来,经典诵读,读什么,怎么读,还要下一番省察的功夫,笔者以为这当中并无绝对标准,但各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比如城乡差别、学生素质差异、学校软硬条件等)变通开展、适度开展,追求实效。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应对呢?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经典诵读问题,首要的是各学校管理者的思想问题,其次才是经典诵读的操作策略问题。因此要解决问题,增强实效,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重要价值,以总揽全局的姿态和高屋建瓴的认识推动辖下各中小学的经典诵读工作。
其次,各中小学管理者应重新评估和定位经典诵读对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特色校园建设的意义,基于教育良知及管理智慧两方面去扎实推动本校的经典诵读工作。
最后,在具体操作策略上,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方借鉴,认真总结提高经典诵读实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45-4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徐林祥,许艳.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背景、价值与问题域[J].语文建设,2011(9):71-74.
[3]萧仕平.全球化时代青少年思想培育的因应之策——兼谈经典诵读的两个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0(5):67-68.
[4]郑增仪等.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君子人格[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54-57. [5]卢化栋.我们的“经典诵读”之路[J].人民教育,2010(19):17-18.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 [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 [8]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1:4.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 作者简介:
吴必英,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天府新区白沙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7837cd7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