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导读

2022-04-14 12:25: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哲学经典导读》,欢迎阅读!
导读,哲学,经典
哲學經典導讀



壹、授課老師:黃漢忠

貳、課程學分:單學期二學分 參、教學目標與範圍:

在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康德 (Immanuel Kant) 可說是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後最重要的哲學家。在其鉅著《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康德一方面對近代西方哲學理性論與經驗論的爭議加以檢討,指出我們的知識雖必須起於經驗,但亦不只於經驗,經驗知識中實含有先驗的要素,包含作為人類感性直覺形式的時空以及作為人類知性先驗概念的範疇。另一方面,康德亦對傳統形上學加以批判,指出就理論理性 (theoretical reason) 而言,實無法對形上學所討論的概念,如「第一因」「單子」「自由」「絕對必然的存有」及「上帝」等,有客觀妥效的知識。因知識必須從經驗開始順著因果系列不斷的往後追溯,但無論我們追溯到如何遠,所得到的都是有條件的事物,無法追溯到「第一因」「單子」等無條件者;而且肯定與否定有「第一因」「單子」存在的命題,甚至會產生「純粹理性的背反」(antinomy of pure reason),因為肯定與否定上述兩概念的命題雖然彼此是相矛盾的,但都可以言之成理,可見這是理性所產生的虛幻結果。肯定與否定有「自由」與「絕對必然的存有」存在的命題,雖然不會產生背反的問題,因它們可分屬經驗界及智思界 (intelligible world),但就理論理性而言,亦只能消極地設想「自由」及「絕對必然的存有」可屬於智思界,並未能對它們的存在予以積極的肯定。



但是,在《實踐理性批判》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一書中,康德則站在實踐理性的立場,對「自由」「上帝」的存在予以積極的肯定。康德通過對道德的分析,指出真正的道德行動必須是依循於普遍的道德法則,此道德法則是行動者所自我決定的,因此真正的道德行動亦是自律的行動;而由於自律

(autonomy) 必須預設行動者的意志完全不受個人的性好及欲望所影響,因此自律必須預設自由意志 (free will),自由意志在實踐理性的要求下得到積極的肯定。另一方面,康德認為,由於「德福一致」是實踐理性的必然對象,而要保證有德者必有福,必須預設上帝的存在,因此上帝存在亦在實踐理性的要求下得到證明。由此可見,《實踐理性批判》一書在整個康德批判哲學中實有其重要的地位,從中我們更能了解到康德所言「實踐理性的優越性」之真正意義。

此外康德的道德哲學亦開啟了西方倫理學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派別-義務 (deontology) 的傳統。對於義務論而言,行動的道德價值並不取決於行動所產生的結果,而是取決於行動所含有的某些性質。康德認為,行動的道德價值之所以不能由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來決定是由於這些結果必預設了行動者對其有一特殊的偏好,但道德行動具有可普遍化的特性,而這種對某種結果之特殊情感並不是普遍於每一個人的因此康德進一步指出道德行動應具有以下幾種特性:


首先行動者必須意欲其所依以行動的格準 (maxim) 可能成普遍的法則其次,行動者必須把人當作是一目的,而不能把人當作只是工具來行動;此外,行動者之所以作此行為是出於自律的,亦即按照其所自發的普遍的道德法則來行動。通過康德對道德行為的分析我們更能掌握道德所應有各種基本特性以及判定我們的行為是否具有道德價值的判準。



本課程的目的,即透過研讀康德道德哲學中的兩本主要著作:《道德底形上學之基本原則》(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及《實踐理性批判》讓同學對康德的道德哲學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希望能從研讀哲學經典的過程中訓練同學掌握哲學概念及培養哲學思維的能力。

肆、授課方式

本課程將順著上述康德所著兩種文本之發展脈絡進行討論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同時鼓勵同學嘗試解說文本中重要的段落,並將定期針對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重要議題及當代重要的康德哲學研究學者對重要文本所提出的不同詮釋進行討論。



伍、課程綱要: 甲、《道德底形上學之基本原則》

一、康德道德哲學的基本內容 二、對「善意志」的分析 三、對「義務」的分析 四、定言律令與假言律令 五、可普遍化程式 六、目的程式 七、自律程式 八、自律與自由 九、實踐哲學的極限 乙、《實踐理性批判》

一、純粹實踐理性的原則

二、純粹實踐理性的對象 三、純粹實踐理性的動力 四、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 五、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學



陸、參考資料

1.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民72 2.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民74 3. 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民79


4.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民79 5.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

6.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民82 7.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民76

8. Lewis White Beck, A Commentary on Kant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9. Ernst Cassirer, James Haden (trans.), Kants Life and Though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0. Paul Guy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 Paul Guyer, Kant on Freedom, Law and Happi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 Otfried Höffe, Marshall Farrier (trans.), Immanuel Kant. Albany, N. 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13. Immanuel Kant, H. J. Paton (trans.),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3rd edition. N. Y.: Harper & Row, 1964.

14. Immanuel Kant, Lewis White Beck (tran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N. Y.: The Liberal Arts Press, Inc., 1956.

15. Immanuel Kant, Mary J. Gregor (trans.), Prac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6. Christine M. Korsgaard, Creating the Kingdom of En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7. H. J. Paton,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 Study in Kants Moral Philoso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18. Onora O'Neill, Constructions of Reason: Explorations of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9. Robert Paul Wolff, The Autonomy of Reason: A Commentary on Kant's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Gloucester, Mass.: Peter Smith, 1973. 20. Allen W. Wood, Kants Eth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柒、成績考核:

一、課堂討論及表現:20% 二、期中考試:40% 三、期末考試:4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70f0fb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