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古代文学史之晚唐五代词

2022-04-08 11:19: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编古代文学史之晚唐五代词》,欢迎阅读!
晚唐,代词,精编,文学史,古代
晚唐五代词

一、词的起源

(一)定义:词, 又名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它是音乐文学,是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用以配乐歌唱的抒情诗。特点是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调,而且“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不能随意增减变换。

(二)中国诗乐结合传统的演变 1.雅乐 (秦以前)《诗经》即是用雅乐配合歌唱的歌词。 2.清乐 (汉魏六朝 :乐府诗”就是用清乐配合歌唱的歌词。 3.燕乐 (隋唐):词 (三)词的起源

1.燕乐的发展历程 1)孕育阶段(初始期):十六国北朝时期 2)定型期(隋统一后) 3)繁盛期(唐代):坐部伎、立部伎、教坊

2.词与宴乐相配的历程 1)声诗: 2)长短句歌词:

3.诗对词的影响 1)古诗长短句对词的影响: 2)近体诗对词的影响: 4.词起于民间:《敦煌词·云谣集杂曲子》

5.文人对词的介入 :文人词产生于盛唐以后,传为李白作有《菩萨蛮》《忆秦娥》中唐时期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写过词,可见写词的风气已开始形成。文人填词风气至晚唐五代更加普遍,并出现了象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那样的著名词人。至此词的创作也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

二、诗与词的区别: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最终与音乐分离; 词则以音乐性为最基本特征 2、外部形式的差异 : 句式、句法、韵律、对仗 3、题材内容的差异 4、语言特色的差异

5风格的差异 : 诗庄词媚 三、词的特质

1.艳: 词为艳科:闺音、艳情

2.深: 专描摹人的心态,比诗更为细腻深刻。 3.婉:“婉”者,能曲尽其妙也。 二、晚唐五代词人

(一)《花间集》: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因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编成《花间集》十卷而得名。集中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500首,作者多为西蜀人,艺术上以温庭筠、韦庄最高。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内容无非是裙裾脂粉、花柳风月;风格轻柔艳丽,繁缛婉媚。 (二)温庭筠: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

1.香:嗅觉效果 《菩萨蛮》

2.软:指诉诸于读者触觉感官的效果。

3. 丽:指诉诸于读者视觉感官的效果。

王国维《人间词话》:“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红”字:香红、艳红、愁红、红袖、红粉;

“玉”字: 玉钗、玉钩、玉炉、玉人、玉容、 玉腕、玉签、玉簪、玉箸; “香”字:香车、香腮、香闺、香雪、香雾、香玉 4. 密:指丰富的意象。 (三)韦庄


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因西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辑录了温庭筠和西蜀作家韦庄等人的词作。后人遂称他们为花间词派。西蜀的“花间词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极力推崇、仿效。“花间词派”主要作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欧阳炯等。其词的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风格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

(四)李煜与南唐词人

1.李煜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2.冯延巳、李璟的忧患意识

冯延已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出自刘熙载《艺概》。指冯延巳的既有婉约的特色,又富有意境,晏殊和欧阳修的词则只得其一。 王国维很推崇冯延巳的词,在人间词话里十分就有“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的评价,这和刘熙载的说法可谓相同。



一、宋代社会文学概况

赵宋王朝的建立,使唐末以来的混乱分裂局面终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崇儒尊道的政策,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度繁荣。同时两宋王朝又处于封建社会的下降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统治阶级内部的党派之争也始终不断,两宋的三百多年,历受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巨大威胁,长期处在积贫守弱的屈辱地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宋王朝创造了辉煌灿烂、高度成熟的宋型文化。宋代思想文化呈现出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向,并在整合佛道学说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时代风云的激励下和继承前代文学成就的基础上,宋代文学具有了新的质素,出现了新的面貌。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宋代的词人和宋词的成就

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此期词坛成就最大、贡献最力者首推柳永。

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词人是苏轼。宋词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苏轼以诗为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打破了词体的题材内容的局限,拓新了词的意境;冲决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婉约词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新诗体。

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被推崇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注重音律法度,风格醇雅浑成,章法缜密圆熟,语言典丽精工,是后来格律词派之先导。

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

南宋中期,主要词人有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

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是稼轩之遗响,主要词人有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他们继承苏、辛词风,词作感时伤世,情调沉痛悲郁,词风豪迈粗犷。另一派是白石之羽翼,重要词家有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他们奉姜夔为圭臬,重视格技巧,词作凄凉哀怨,格调空灵低婉。


2.宋诗的发展概况

北宋初期,主要是中晚唐诗风余韵的沿袭,大致可归为三体: 白体: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成就最高。 晚唐体:林逋、潘阆、寇准等,其中林逋诗名最盛。 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北宋中期,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家巨擘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宋调已趋于成熟并基本定型。此期诗坛,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首唱于前,梅尧臣诗风平淡深远,意新语工,为宋诗开山之祖;苏舜钦笔力雄放轩昂,超迈横绝,启宋调风气之先;欧阳修格调平易疏畅,流丽宛转,有新变导路之功。凡此三者,既廓清了西昆体绮丽浮艳的习风,又奠定了宋诗散文化、才学化、议论化、功利化的审美风貌,为宋诗开辟了与唐音迥然相异的新天地。随之有王安石、苏轼等应和于后。王安石的早期之作注重现实民生,精于议论,峭刻简劲,晚年之作讲求技巧法度,诗律精严,兴象玲珑,皆独步一时。苏轼才思横溢,转益多师,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各体兼擅,无事不可入诗,无言不可入诗,大大开拓了宋诗新的境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准。

北宋后期,主要诗人有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他们一方面以继承苏轼诗风相标榜,另一方面在审美取向上又与苏轼趋向分流。黄庭坚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推重学识技法,诗风瘦硬峭劲,生新奇拗,具有独特的宋人气象,最突出地体现了宋调的艺术特征。陈师道耽于苦吟,刻意求新,诗风朴拙生涩,自成一体,二人都对后来的江西诗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宋前期,江西诗派形成并壮大,主要诗人有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他们以黄、陈为宗,墨守成规,创作成就不高,南渡以后题材开始扩大,诗风逐渐转变,对诗派的创理论也有所修正,创作实绩最为突出的是陈与义。江西诗派在两宋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兴四大诗人都曾经出入于此派门下。

南宋中期,宋诗在北宋中期之后又一次出现鼎盛局面,代表诗人就是号称“中兴四大家”的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杨万里师法自然,诗风活泼,意象生新谐趣,语言通俗流畅,形成了别开生面的诚斋体;范成大面向生活,风格轻巧工致,温润流婉,其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陆游是此期也是整个南宋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取材广,用力深,诗风雄健悲壮,意境开阔宏大,各体兼工,不囿一格,陆游和辛弃疾共同成为这个时代最嘹亮的歌手。经过中兴诸诗人的努力探索与积极创新,盛行一时的江西诗派逐步淡出了诗坛。

南宋后期,是宋诗的颓败和终结期,主要是出现了反对江西诗派、取径晚唐的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另外还涌现出一批发扬杜甫现实主义精神和陆游爱国主义传统的爱国诗人。永嘉四灵尊贾岛、姚合为宗主,专攻五律,取材狭窄,雕琢琐碎,气格卑弱。江湖诗派格局较四灵更为开阔,题材也更为广泛,但除刘克庄、戴复古等能自出机杼、成就较高外,大多表现平平,整体风格偏重于细巧滑熟,未脱晚唐旧习。宋、元鼎革的沧桑巨变,使南宋末年的诗人更多地投入到残酷的现实中去。文天祥、汪元量等爱国诗人或高唱慷慨悲壮的战歌,或低吟沉郁苍凉的哀思,为两宋诗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70eb822482fb4daa58d4b5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