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乡子·送述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2022-08-21 16:17: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南乡子·送述古》阅读答案附赏析》,欢迎阅读!
述古,南乡子,苏轼,赏析,答案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南乡子 苏轼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1.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2.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4分)

3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4)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4分) 5词的上阕中谁似临平山上塔一句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6)有人评价这首词的下阕说:虚实结合,凄恻动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2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己(1分) 3)亭亭,直立的样子(1分),在这里作者把高楼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描绘画面1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的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2分,两种情感各1分)

荧荧,指残灯斜照之光(1分),在这里又暗指泪光(1分),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补充:或灯光闪烁的样子,描绘画面意象也可给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1分) 若答叠词,赏析合理也给分。

4)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1分),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1),以哀景衬哀情(1分),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1分)

5)①词人不能像亭亭耸立的塔,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②词人不像临平塔那样无动于衷地对待来往过客,而为友人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 6)虚实结合。词的下阕写词人在友人离去之后,返程路上的孤独,是实写;想象归家后因思念友人而难以成眠,面对残灯冷雨不禁落泪的情景,是虚写。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此人离别的伤感和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的淋漓尽致。 赏析:

公元1074年夏(史料记载为北宋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6e1fa3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