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人定胜天”到“众志成城”》,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人定胜天”到“众志成城”
作者:杨子彦
来源:《读书》2008年第08期
五月十二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使用频率最高、每天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个字:众志成城。电视频道、志愿者的衣服、街道张贴的标语几乎都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大地震发生过两次,上次是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的唐山地震。唐山地震后人们都佩戴一个徽章,上面也有四个字:人定胜天。从“人定胜天”到“众志成城”,中间的三十二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中华民族努力振兴的三十二年。“人定胜天”到“众志成城”的转变,实际就是这种巨大变化的一个反映。
“人定胜天”的思想来源一般都追溯到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顺从天颂扬天,不如利用自然赋予的生存条件。对“制天命而用之”,很多后人将其理解为是“战胜自然”的意思,于是对于同样出自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即人与自然各守其职分,人“不与天争职”,即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和职分去取代自然,人应该“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些同样重要的思想却相对忽视。此前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说过:“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后唐代刘禹锡讲过:“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宰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指出天与人各有所能亦有所不能。金元时刘祁在《归潜志》中说:“人定亦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他说的“胜天”,是“不为造物所欺”。古人讲的“胜”,大抵都是“胜过”、“优于”、“强于”,不是“战胜”的意思。近代思想家严复为了救亡图存,提出了“与天争胜”,要与自然和命运抗争,这就比较接近现代人的态度了。对于古人,后人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对古人的思想往往断章取义,曲解原意。
对今人而言,提倡人定胜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鼓舞人们增强自信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这个前提,那么也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的那一段时间里情况就是这样。五十年代之后“人定胜天”极为盛行,成为一种指导性的观念,对当时的经济、精神文化建设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很普遍的影响,农林牧副渔等概莫能外,改造湿地、向沙漠进军等行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一直影响至今。
迄今为止,人们对“人定胜天”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环保总局通过调查也发现,这种认识一直没有改变。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二○○五年的第五版,也还把“人定胜天”做如此解。但是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和认识的深入,今人对“人定胜天”的看法虽然众说纷纭,分歧较多,但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再只是一家之言了。比如坚持“人定胜天”者认为,利用自然、战胜自然是人类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胜天”是在了解自然界之后,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加以改造,使地球更适合人类的居住。而在自然灾难降临的时候,除了拼死抗争之外别无他路,绝对不能放弃和丧气。在这种观点背后有两点支撑,一是科技进步,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最终能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己的利益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690b35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