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的公共安全治理研究

2022-12-16 21:21: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转型社会的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欢迎阅读!
转型,治理,公共,社会,安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研究

作者:廖志恒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的大变局之中,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改革安全的问题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已着手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证。

【关键词】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研究 一、引言

改革对我们的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社会生产关系。然而,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固有属性,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与扩展,这导致了社会上的一些客观存在的不良因素以及各种矛盾也层出不穷。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的调控能力也比较弱,成为了非法犯罪行为迅速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但是,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正常发展的规范化轨道后,社会经济必将得到协调发展,犯罪问题也将得到有效控制。本文尝试从社会经济转型的角度揭示其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探索维护和促进公共安全的对策。

二、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国际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范围之内后,将会灾害事故频发,社会安全问题凸显。社会济失调、社会伦理失范、国民心理失衡社会失序等现象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 中国社会转型中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政府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并具有权威的公共安全处理协调机构。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分配方面,也是交叉重叠,不能在面对危机时统一调度,及时解除危机。除此之外,对于制度建设方面,我国也没有关于公共安全方面的高层次的基本法。其次就是社会规范的失灵。我国体制转型之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蓬勃起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分化严重,这也就导致了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分化现象的产生。因此,在原有的社会规范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被人否定的同时新的社会规范也没有完善的建立的大背景下,社会规范调节功能必然失灵,也就必然会影响社会公共安全。最后是公民自身缺乏安全教育。要想彻底的解决公共安全问题,还需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公民自身入手,必须要加强公民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然而目前来看,目前的教育和培训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对于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建议 (一)健全公共安全法律体系

治理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首先应该建立并健全我国的公共安全法律体系。通过这样的法律体系,可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公共安全职能,从而避免各部门之间交叉重叠、多管理而不能整体合力的现象出现。通过立法界定政府和各部门在危机情况下的安全管理责,还有助于避免大规模的临时性政治动员而产生的混乱无序。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法律系,当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出现时,有能够有效的保证受害者的权益,在惩治危害社会公共全的人员方面也会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二)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教育

社会来看,大多数群众都认为公共安全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并且公众对公共安全的认识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狭窄的公共安全层面。公共安全工作不只是公共安全部门的事,还要充分认识到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全体公民的作用,应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安全问题,增强安全意识。 (三)加强公共安全科技研究

公共安全科技是提高公共安全程度的重要基础。不仅要加强公共安全的科技理论研究,还要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测、预警以及调查处置的关键技术进行不断更新,对于生产安全、火灾与爆炸安全、核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国境检验检疫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是重中之重,应该加大资金进行研究改善,并将这些科技推广普及,从而通过科技的进步提高公共安全的安全系数。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在面临危机危害时可以从容冷静的对危机进行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民的公共安全。 四、结束语

一个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机制,反映了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的竞争能力。一个国家控制风险的能力,公共安全的状况,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做好城市社会公共安全工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陈信勇.法律社会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马新福.社会学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3]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34.

[4]何伟怡,陈伟珂.城市公共安全两级预警机制的基础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92-96.

[5]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0-16. [6]闫钟.风险社会视野中的科技进步[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5):94-9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5d86fa0b8f67c1cfad6b87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