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赏析[1]

2022-03-25 04:14: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赏析[1]》,欢迎阅读!
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赏析)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 4、“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5、全诗将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夜间,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8、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首诗歌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岳阳楼的位置,从大处着笔,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东”“西”两字正是岳阳楼之所在。“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逐渐放开,融入苍茫的暮色




之中。帘旌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如此的诗情画意,自然引起了诗人丰富的联想。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从景物写起,转而为抒情。同是说登临的具体位置,却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同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我们可以想见,此时的诗人在思索,在徘徊。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来叙事,让人感慨万分。“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另一种说法,心中的苦闷,“望远”“凭危”又如何能够消解呢?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白头”是说自己;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实喻现实。“老木沧波”,诗人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了。

主旨(情感):

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无限忧愁,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55cec7bbb4cf7ec4bfed02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