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载愁”

2022-04-08 19:01:4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诗歌中的“载愁”》,欢迎阅读!
诗歌,古代
古代诗歌中的“载愁”

郑文宝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但可惜作品流传无多,其诗《柳枝词》云: 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郑诗之妙则全在一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历代的送别诗无一不叙愁道苦,能将这愁写出新意的则往往脱颖而出。他避开了直接单纯地描绘愁苦离恨,第一次萌发了奇想,将万千的愁思打作一包,载到了船上,载向了江南。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载之物,尽得妙趣横生。

宋代的大词人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借用了郑文宝现成的句子,试看他的这首《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这是苏轼与秦观在高邮送别时所作,最为人称道的即是其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二句。后一句出自郑诗,只是将江南应时地改为了西州仍有原作旨趣。同时要注意的是前一句,当我读到此处时又觉得眼熟,原来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可能就是从这里翻出的前一句。后主最善写愁,这里他同样是将愁做了形象化处理,但并不是像后来的郑文宝用船来载,而是比喻成东流之水,一番愁绪,越流越长,永无止处。在《相见欢》中,李煜又把愁绪用剪子来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看来李后主笔下的愁的确是变化多端,姿态万千了。苏轼在这两处原句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新料。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一个字充满了多少的无奈,意味已与李煜不完全相同。后一句说自己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也将郑文宝原句改变了说法,不光船来载愁,水也参与其中了。苏轼这两句确是化古而来,但不同于周邦彦的是,他能加以灵活变化的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的句子,纳入自己真挚的笔意之内,而非周清真只能让人叹服他善借的功夫罢了。

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易安此词是此前以及此后的诸多载愁诗词不能比的。此词胜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不像其他诗词那样只是将愁去,把重点放在上,以突出其新异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载不动上。他诗词仅是化无形为有形,李清照便在此基础上将精神性的愁思直接地移置到了船上,又由于载不动也是一个假设和模糊的情况,这三个字就将本已实化的虚情又作了虚化的处理,亦虚亦实,怎不是对最好的发展和创新?易安作词手法之精绝,可见一斑。同时,有些诗人在处理自己的得意佳句时往往为了刻意地突出这一句的位置,使得佳句与整篇的关系显得非常孤立,而我们统观易安此词,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名句是与全词紧密联系的。载不动的愁之重是由前面的轻舟相对而来,轻舟又是由双溪而道出的,环环相扣,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清照写这载不动的愁也不是陡然而来的,她在下片中先用闻说挽回前面的欲语泪先流之悲,再用也拟托出一刹那的喜悦憧憬,在做足了充分的铺垫和烘托后,最终用只恐倒出一个猛烈的跌宕,显得这愁的无边、愁的深沉,含无穷之味,不尽之意,令人一唱三叹。这首《武陵春》中的载愁可以说是极尽婉曲之能事,也难怪它的声名远出郑诗、苏词之上了。

王实甫写《西厢记》时,他还是借鉴了《董西厢》中的这一处,但也做了改进,把愁从马上换到了车上,第四本第三折【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应该说这样的词曲由莺莺口中唱出,还是很能展现文采与本色相生的。注意,王实甫在这里用了一字,是很直白的肯定口气,与李清照的只恐二字相比,后者更有女性心理那种微妙的韵味,而前者就显得浅近、俗白多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51727f8360cba1aa811da9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