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宋词文人解答问题》,欢迎阅读!
一、你觉得唐朝和宋朝有在精神气度上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在文学上有什么表现? 在精神气度上,唐朝国力富强,思想外放,而宋朝思想保守,不思进取; 故而在文学上,唐诗较为豪放大气,更加注重外在、外表
宋朝诗歌有城市化、江南化、女性化的特点,较为婉约内敛,但亦有豁达的一面,内省和思辨也是宋代诗歌的文学特点之一
二、唐诗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轨迹,所谓初唐情怀、盛唐气象、中唐格调、晚唐风韵,选取你印象最深刻一个时段来说说你的理解,你可以举一首诗歌或者一位诗人进行品鉴,也可以谈谈对这个时期风格的看法。
纵览初唐的诗歌,会发现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淡淡的感伤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鲜明的呈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向天发问:江边谁是第一个看到月亮的?而后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己,将以前诗人遇到类似问题产生的人生短暂的感慨给消灭了。他在礼赞自然的同时也在礼赞生命,故而毫无前人一发天问时的一种人生命短暂的感慨。虽然这首诗歌在写到游子诗赋时亦有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依然是轻快的。
三、宋词有所谓城市化、江南化、女性化的三大特点,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可以举一首词或者一位词人来进行具体分析,也可以说说你赞同或者反对这一点的原因。
我认为宋词城市化较明显。宋朝时中国古代几个商业详单繁荣的时期之一,商业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庞大的市民阶层,由此带来城市文化的兴起。而词作为当时得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与人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宋代文学之俗,这个俗是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代表的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排斥的民间文化的新兴。宋词之俗是世俗的俗,这种世俗性正是词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本质所在。对于宋词这种世俗文学而言,它体现出它真正市民阶层的风俗,反映了新兴阶层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因而,我认为词的城市化特征十分明显。
一、宋朝的词人晏几道可谓是一个沉湎在睡梦中的词人,其《小山词》中“梦”字出现了达六十次之多,试结合晏几道的生平经历、词人性格等方面,谈谈晏几道多写春梦词作如此之多的原因。
原因:1、家道中落 2、仕途不顺,家中无人帮忙,世态炎凉 3、性格懦弱、内心敏感 4、是他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借此逃避现实,满足虚荣
二、唐宋文人喜欢写与歌妓的交往,来极尽他们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姜夔《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但是歌儿舞女有时在文人心目中却并没有那么重要,文人兴之所至,往往可以将心爱的歌妓转赠给他人,或者与他人分享。 请结合唐宋时代背景以及相关史实,关于文人与歌妓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文人与歌妓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就如柳永,首先他对歌妓的态度便是矛盾的。他既折服于歌妓的美貌与才华,但一无法跨越世俗对歌妓地位的鄙夷。其次,柳永仕途坎坷,使他流落到青楼歌妓中为其填词以讨生计,而歌妓因柳永才华所折服,双方是赤裸裸的合作关系。再者,柳永热衷于庙堂之事。若有一日能重被启用,他必不会“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因为在古代,庙堂之事才是男子间的重要之事,而这也是男性社会地位的象征。且词在宋代被认为是俗物,填词只是柳永为生计的权宜之计。
对于歌妓的怜悯,也只是因为自己刚好身处的环境也如她们那般不堪,低微。在这种环境下,两者更容易相互体谅、相互怜悯。柳永与歌妓之间的感情,正是一种参杂着怜悯、同情的隔靴搔痒的取暖而已。
一、韩愈和柳宗元、刘禹锡在政治思想上始终存在着隔阂。尽管韩愈对柳宗元、刘禹锡的文学成就逐步加以肯定,但是韩愈和柳宗元、刘禹锡在人格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尽管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具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但人品方面实在差强人意,不足之处甚多。对此,请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看待韩愈与刘柳之间这种复杂又微妙的关系呢?你又是怎样看待韩愈写《永贞行》以“落井下石”的行为呢?
在我看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尽管人生际遇不同,政见不合但在文学方面却又相认同,有点冤家的感觉。在政治上,韩愈不断的与两人撇清关系,但私下里却与刘禹锡存在友谊。
但是,身为刘禹锡的旧友,在他被贬之际不但不加以安慰,反而落井下石的行为表现出了韩愈内心的阴暗心理。尽管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但是他的人品实在是让人无法恭维。
一、南唐后主李煜或许不是一味优秀的政治家,却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词的评价是“境界始大,感慨遂深”,其原因正在于李煜将个人心境置于词中,为词在宋代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局面。你最喜欢李煜的哪一首词?在这首词作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心境?为何会有这种心境?
我最喜欢《虞美人》。这首词中还不掩饰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之所以会有这种心境,是因为此时的李煜已经归宋三年,由于偃蹇困顿、颠沛流离,加上历尽各种屈辱,尝遍了社会悲苦,令他不断想起曾经的富贵生活,故而才有了如此心境。
一、隐逸文化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产生了无数的隐逸作品。隐逸文化涉及了有关隐逸题材的诗词、书画、戏曲、建筑,尽管形式不同,但其从中反映的作者隐逸思想却是殊途同归。请列举一位隐者的文学作品,并配上一副图画,介绍一下你心目中这位隐者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并描述这位隐者的内心世界。
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作者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表达了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去危以图其安”就是为了远离危机、图得平安。这种归隐思想是经历了世间磨难之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我看来,作者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安逸平稳,闲来与名人逸士一同吟诗作赋,过着与世无争,不被世俗之事所打扰的平静生活。此时的作者心情应该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但亦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呢其实不完全相同。儒家的生死观以重视生、追求道德超越为主,以“乐生而讳死”的态度看待生死问题。道教的生死观是自然的生死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一观念重视生命,重道轻礼,道家把求得生存与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佛教的生死观是轮回的生死观:根尘幻化,业不可逃。佛教不仅认为生是苦,还认为死亦是苦。在人达到真正的觉悟之前,人的生与死一直是一个循环和轮回的过程。儒、释、道三家虽然关于生与死的态度并不相同,但是不管那一种生死观对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试从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中选择一家进行论述,并举例说明该生死观对古代哪位文人造成的深刻的影响,结合其作品加以说明。
佛教的生死观是一种轮回生死观,人世间是一大苦难,人的一生就是苦,佛陀在经里强调的“苦” 是指无常之苦,一切无常 ,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一切都在生生灭灭转眼即逝,所以才苦。佛教的生死观对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先前的诸子那里关于人生短暂的思想已经非常鲜明了。
对于死亡 ,我们一般人的最常见的感情就是恐惧而此种感情。就以有着比常人更为深重的生命紧迫感的晏殊来说明。晏殊的《珠玉词》有一百三十多首,其中绝大部分作品都程度不同,而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生命意识,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深刻感受,对生命意义的高度关切,对个体生存的强烈渴望,也有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与精神超越。晏殊对生命流逝、死亡的敏感,在他感物忧时的作品中有最为充分的表现。比如说对时间的深刻体悟、对生命流逝的敏感,词人对岁月不居、生命陵替的哀伤在作品中有很多表现,晏殊的死亡意识在他的词里面主要表现在,花是青春、生命的象征而花之飘落凋零则意味着生命的逝去、死亡的贲临:落花意象透露的正是晏殊的死亡意识,落英缤纷花的凋谢正是对生命意识的一种感悟。而他的祝寿词也可以说是他死亡恐惧意识的体现,面对死亡的威胁渴望活着的人总是企求延长自己的寿命,由此就引发了对生命长寿的崇拜长寿崇拜心理。这些都体现了佛家生死观对晏殊的影响。
一、自“庄周梦蝶”之后,“人生如梦”就成为传统中国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命题。“人生如梦”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涵义:一、人生短促如梦;二、人生荣辱穷达都是梦般虚幻。人生如梦,富贵如烟。其实类似的故事到了后来,在汤显祖的《邯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有关于梦的著名戏剧或小说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于是作品的主题都归于了早期道家哲学所提出来的那个命题——“人生如梦”。如果把视野开拓一些,就会发现不仅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面会写到“人生如梦”,在西方的作品里面也会写到“人生如梦”。只是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4f53bf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