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长的留学教育观]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名单.doc

2023-03-03 09:21: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华校长的留学教育观]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名单.doc》,欢迎阅读!
校长,教育观,清华大学,清华,历任
王大中校长个人资料 王大中,1935年生于河北省。自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1-1962年为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1980-1982年在联邦德国于利希核中心从事高温气冷堆研 究,并在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王大中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 副主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核学会理事长。

近两年,媒体多用滚滚留学潮”“炙手可热等词语来形容当下如火如荼的留学现象。伴随而生的,当是留学过 程中的彷徨、迷茫、盲目,上升一个层面便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讨论,以及中外教育的种种比较。虽然众人 关于此争论的热情与高温不减的留学潮很是匹配,却鲜有权威级的专家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本刊有幸请到 了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他就目前的留学现状以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相信王校长的一番言语 ,对很多正在迷茫彷徨的家长学生会有一定的启发。 出国留学最佳时机 应在大学毕业之时

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受教育环境时有了很大的空间。不 少家长为了避免孩子重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老路,纷纷把目光瞅向了海外市场,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少年留学 面对这种现象,王大中校长表现出了充分的担忧。他认为,出国留学的最佳时机应是在大学毕业之后。相反,目前

出国就读的小留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为优越,而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心智尚未成熟,与外国人 沟通又难,内心势必会留下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失落感和认同危机,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如果自身没有自 制力和判断力的话,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落自己。 近年来,不少少年留学生在国外不但没成才,反而成了问题少。小小年纪不懂理财,为了排遣空虚就拼命花

钱,养成大手大脚、相互攀比等坏习气,有的争相购买豪华车;有的男女同居,甚至吸毒,等等,不一而足。

很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学生家长对国外情况的点滴了解几乎都来源于国内的媒体宣传,对于孩子的发展也没有明确 计划,只是一味地认为国外教育环境能使孩子成才。在具体的留学申请过程中过分依赖中介机构,使孩子的前途和命 运控制在他人手里,这是不负责任的。表面看来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实际上他们出去后就成了断线的风筝,易于引发 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关注。 中西教育体制互有长短。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举世公认,比如中国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相当扎实,接受教育的知识总

量大,结构全面。如果我们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那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基础教育模式了。中国的留学生 国外之所以总体表现很优秀,国内成功的基础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把低龄孩子送到国外求学可谓舍近求远。一个人 只有熟知本民族的文化并对其充满自信,才能够充分利用其优势去闯世界。出国留学应鼓励,但主体不应是低龄孩子。 家长在将孩子送出国门之前,须冷静权衡利弊,切莫盲目从众。 学生在国内完成大学教育,有了明确的专业目标学习计划后再到国外深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应试教育是我国 教育面临的一个世纪难题 大家都会拿这样一种现象来质疑我国的教育体制:为什么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们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世界冠军

,到头来,这些冠军怎么全都销声匿迹了呢?很明显,中间含有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肯定和对高等教育体制的否定。王大 中校长则非常明确地表示: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

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而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间是比较 欠缺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世纪难题。大部分学生都在为考试所苦恼。这 样培养出的学生肯定没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而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受家长、 教师的重重压力在那里被动地学习 另外,王大中校长否认了我们当前的高中分科、大学分专业体制。他认为:高中不应分文理科,大学应该提供给学

生五颜六色的事物。 王校长认为,文理本身就是相通的,并且其间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高中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兴趣有所侧

重,但不应忽视另外学科。学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文学沙龙、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之类的 活动,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使其更全面的发展。 大学前两年甚至前三年给与学生的应是大杂烩,因为这两年也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刚刚进去的时候,最好不要把学

生领到一个小胡同里面,而是应该让他在一个大观园里面自由浏览一下子,然后去逐步地看自己应该在哪方面有所发现 、有所贡献。所以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寻找的过程。 我们的大学对于这些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大观园,因为他们刚刚进去的时候,已经给他们分配好了。你

可能未来就只能走这样一条路。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目前 ,清华已经进行了学科体系的调整,正在努力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清华已从多科性的工业大学转型为一所


涵盖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艺术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又将本科毕业总学分由200左右削减到 170左右,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个性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用最长的学制培养条件 最好的学生实在是一种浪费。王大中校长在努力地贯彻着现代教育的理念,但面对那么多学生为考入清华,依然需要 苦读书、读苦书,他同样是充满了无奈。 海归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出国潮是从1978年开始的,先后有40万学子奔赴世界各发达国家,他们被称为中国自清朝 第一次向海外派遣留学生之后的第六代。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除了已经陆续归来的14万人之外,大批散落在世界各 地的海外学子重新集结起来,以中国年的种种长期利好为契机,新一轮回国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汹涌而来。 在国内各个领域为留学归国人员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同时,海归子女的教育问题自然也成为重中之重。各个地方 相继以各种优惠条件进重点学校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决不是这么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解决好的 。王校长认为海归的工作环境重要,海归子女回国受教育的环境更重要,这对海归影响很大。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造 成夫妻跨国分居或者子女与父母分离。

国外,这些海归们觉得学校教育的孩子太轻松太放纵,回到国内,又受不了教师对孩子的过分严厉和教育体系的 刻板。他们认为国内公立学校的教育方式有许多应该调整和改善的地方,但升学率逼得老师也没办法。

其实,海归子女落地受阻问题并非出在应试教育上。国外也要应试,进入高一层次都要考试。差别在于国内是精英 教育,通过考试大规模地筛,用残酷的竞争筛出好的去进一步培养,筛下去的可能就顾不上了。而国外是平民教育,更 注重的是将每个人当作人才去培养,将蠢才变成人才,再进一步变成天才。

国内的教育是集体教育,而国外是对个别人的教育,注重个体个性的培养,国内一个大班四五十个人,而国外都是 小班,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海归子女回来后可能会有局外人的感觉。目前,我国陆陆续续出现的一些双语学校 、国际学校,还有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实就是对于中外不同教育体制衔接问题的很好的探究。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海归父母其实应当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积极地去了解、适应这种教育。海归的子女在海外 出生,回国以后,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尤其国内与国外教育存在着相当的落差,回国自然会有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是 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慢慢地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王校长认为不能全盘否定国内的教育,要寻找中外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而不应矫枉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4f4fa38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