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苏轼《行香子》原文翻译与赏析》,欢迎阅读!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苏轼《行香子》原
文翻译与赏析
【赏析一】
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 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
作者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 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是此词的 主要特点。
【赏析二】
此词写于熙宁七年,苏轼以杭州通判赴润州等地赈饥,元日过丹阳所作。 人生得知己足矣,苏轼在杭州与这述古相识当是他人生的一场幸事。
有此友可思,自然是孤独中的一份幸福。想来与陈襄携手相游,与梅共飘, 随处吟诗,红颜抚琴,此等人生,岂不快哉?无数次的结伴而游,无数次的吟湖 赏月,自然让那西湖边的一楼一寺,一门一槛,一草一木,都已经成为他们的相 识相知。陈襄与西湖是同体的,陈襄与杭州是统一的,陈襄于苏轼的思念之中已 经传说成某种符号。遥想陈襄定然也有同等的思念,只是他尝有望湖楼可登,孤 山寺可拜,涌金门可穿,他尝有湖中月可寻,江边柳可问,陇头云可牵。它们定 然也会与陈襄一起思念远在丹阳的苏轼。 此情可有旧曲共弹,可有明月共寄,便 可旦古常存。
1
【赏析三】
上片前四句追忆熙宁六年作者与友人陈襄江村寻春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 其时苏轼作有《正月二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
暗惊
梅萼万枝新 之句。词中的 梅雪飘裙 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 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倾魄。
故人不见一句,从追忆转到
现实,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同游的故人不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 更加怀念他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
以下三句表明,词人更想念他们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风景胜地 望湖楼、孤
山寺、涌金门。过片四句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 辄题诗千首。这里用了个《青箱杂记》中的轶事: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
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 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
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
纱笼。莱公大笑。作者借用这一典故,廖廖数语便把昔日自己与友人寻常行乐 光景都活现出来。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又转到眼前。此句以诘问句的形式出现, 文思极为精巧。词的结尾,作者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 物对他的思念。 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 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 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 就是主人的召唤, 何人 二字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 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可谓意味深长。
【赏析四】
这首词,今昔对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现得极为恰切、自然,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 含蓄而有 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2
【赏析五】
苏轼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 典,属文日数千言,一O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 石推行新法。
东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书力陈新法之害。书曰: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 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穷与 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要求神宗权衡轻重,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要 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神宗阅书后,特单独召见东坡,倾心而谈。东坡对曰:
「臣
以为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其言隐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 悚然有省地说:「朕当详思之。」但苏轼的直谏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 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安石欲置 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安石 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 忌恨,历贬至惠州、琼州、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宋 史》卷三百三十八「本传」评述其一生说:「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 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排挤,不得安于朝廷之 上。」寥寥数语,概括出了苏轼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分页: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4b0e218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