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两处“恨”字该如何解释》,欢迎阅读!
两处“恨”字该如何解释
人教版八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书下注释这样解释了这句话: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从中可以推断,译者认为其中的“恨”应该是“怨恨”的意思。那么,这个“恨”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尽管书下注解中没有明确标出“恨”的意思,但是老师和学生都根据教材上的翻译把它当作“怨恨”讲,粗一看,好像也讲得通,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我们知道,“恨”在古文里的基本意义是“遗憾”的意思。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的“痛恨”,是两个词,痛是“痛惜”,恨是“遗憾”的意思。那么,这里的解释准确吗?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的工具书:
恨:遗憾,不满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荀子·尧问》:“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辨〕憾,恨,怨。“憾”和“恨”是同义词,都表示遗憾。先秦一般用“憾”,汉以后多用“恨”。“怨”和“恨”不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怨表示仇恨,怀恨,“恨”不表示仇恨,怀恨。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出版)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恨的解释,就一个义项,照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意思应该这样解释: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不满意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这样理解比书下注解更能讲得通,因为词前小序交代,当天是中秋节,本该是团圆的日子,而词人和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因此倍加思念弟弟,所以作者在这里故意以无礼的口吻在埋怨月亮,月亮啊,月亮,你该不会对人们有什么不满意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的时候你却那么圆呢。这里用“不满意”而不用“怨恨”,因为它们在情感态度上有轻重的区别,如不满意某人,并不等于怨恨某人。相比较而言,怨恨的程度要重多了,而从整首词的理解来看,词人对明月是怀着赞美和向往之情的,用“怨恨”不太恰当。由此可见,书下的注解的确有疑问,很快笔者的推断得到了佐证,请看:
恨hèn①动词,遗憾,后悔。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代汉语字典》彩色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这里举的例子和书上的一模一样,显然教材上的解释是有问题的。至于教科书为何会作这样的解释,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它有没有“怨恨”的意思呢?答案是有,但用在这里是不对的。请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对“恨”字的解释:
恨:①遗憾,后悔。《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不满。《荀子·尧问》:“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引〕怨恨,仇恨《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原来是译者把“恨”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搞混淆了。
另外,笔者还有一处疑问:
人教版九上《史记·陈涉世家》“怅恨久之”句中“恨”又是什么意思?书下注释也同样解释了这句话: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译者认为其中的“恨”作“叹恨”讲。
笔者亦认为书下的解释有问题,这里的“恨”解释为“遗憾,不满意”比较好。因为从上下文的角度看,陈胜年轻时就有鸿鹄之志,再加上后来起义时说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看出他对现实早就不满,只不过当时条件不成熟,时机不具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所以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时,想到自己的处境,失望遗憾了很久。这样理解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同样,我这样解释“恨”字也是有根据的。请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彩色版)里的解释:
恨hèn①动词,遗憾,后悔。例《史记·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以上是笔者对两处注解疑问的一点愚见,望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490b36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