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律动方法的运用》,欢迎阅读!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律动方法的运用
幼儿音乐教学中组织律动活动,既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又有利于激发欣赏的兴趣,积累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开阔音乐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该如何组织律动活动呢?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素质
“律动”这两个字是希腊语变化发展而来的,原意是美好、均衡、调整的意思。瑞士音乐家兼教育家达尔克罗斯说:律动的特点是通过人体节奏的舞动表现音乐的不同音高,不同速度和不同内容。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有规律地、反复地进行某一动作或一组动作的活动。实际是要求做有感情、有规律的韵律活动。幼儿律动是指幼儿在乐曲、歌曲、舞蹈、体操或在节奏乐器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感训练为中心的音乐舞蹈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活动。它是幼儿在学习、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运用身体动作,姿态再现音乐形象的过程,它也是发展幼儿身体动作形象性,并抒发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感受音乐是律动活动的基础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活动要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提示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感受音乐、认知并了解音乐。在音乐律动教学中,我们要使儿童感受到音乐中不同的节奏变化,有的是规律的,有的是不规律的,还有一些是特定的节奏,知道如何将长短不同的节奏加以组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儿童亲身体验到音乐所表现出生命和动态感的一面。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把握音乐的节奏、律动,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在律动教学中除了让幼儿感受音乐外,教师适当地对幼儿提示,给予律动的素材。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幼儿就会更生动、更自然地以身体各部位的律动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从律动的种类和旋律选择着手
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所进行的律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行进律动、节奏律动、模仿律动和动作律动。
1.行进律动,指幼儿在行进中做的律动,以行进步伐,进行中的动作练习为主。通过使幼儿在行进中动作协调富于节奏感。例如,学解放军走路。在教学中可选择进行曲的旋律来训练。
2.节奏律动,指随音乐做节奏练习的律动。可以通过拍手、点头、拍腿、手腕转动、跺脚等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可选择相同节奏型的旋律或是节奏感比较强的旋律来训练。
3.模仿律动,指让幼儿随音乐模仿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动作。比如,模仿起床、叠被子、刷牙、洗脸、梳头、搬桌椅、洗手绢等,还可模仿工人做工、农民劳动、牧民放牧的动作,又可以模仿走、跑、跳的动作。通过练习掌握舞蹈基本舞汇。在教学中可选择有民歌风味的旋律来训练。这类律动如果配上图片或录像教学效果更佳。
4.动作律动,指让幼儿随音乐学练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常用的舞蹈基本动作,掌握部分舞蹈素材,为幼儿学习舞蹈动作基础,动作律动已具舞蹈的表演因素,要求动作准确,身体要协调,集体动作要整齐划一,注意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在动作表演中要增强幼儿的节奏感、旋律感、美感、情感。同时,也让幼儿学会舞蹈的简单动作组合。这也是一种综合训练的律动。在教学中可选择柔和连贯、带有情节性的旋律来训练。
三、从各年龄阶段的律动趋势着手
在不同年龄段发展的趋向也不同。“律动就是用音乐的节奏和身体的感知来完成的,那么不同音律,不同的节奏,身体和感知就不一样。小班幼儿的音律要简单,只用肢体来完成,称之为“单一律动”,此律动单一形象、单一内容、单一节奏,如鸭走。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生活经验和大自然连接,亲子游戏,幼儿游戏等都是律动的好机会,能与生活经验有所连接“生活化学习”,幼儿较易了解。并且觉得好玩。如模仿日常生活中“做面包”“炸油条”的动作、宇宙运行(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风吹雨打等万物律动,充分利用想象来伸缩或紧张肢体,体会放松与紧缩肌肉的感觉,从扮演中体会律动。幼儿会将这些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中班幼儿的音律要配合节奏来完成。大班幼儿则是节奏的配合也要有肢体的灵动,正所谓手、眼、肢体的平衡,这称之为“组合律动”,组合律动是指相关的单一律动有机地联合或组合的律动。如欢乐的小鸭子(它包括了鸭叫、鸭走、鸭游泳、鸭戏水等)。在训练过程中,以孩子们听懂的语言打开幼小的心灵之门。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实际行动教他们表现,培养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应该教他们一些常识来拓展知识面。
四、培养音乐素质是律动活动的目的 音乐素质,是指幼儿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表现、创作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结构。律动教学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通过身体的动态来领会、表达音乐语言,并随律动进行自我表现,再现音乐的情绪和意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音乐文化艺术的“潜质”,也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素质的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重教材的选择和安排,采用不同性质,风格的歌曲、乐曲,让幼儿在理解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去感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来,使音乐的情绪发展和律动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达到乐感的升华。如《拜年》是一首民间小调式的乐曲,描绘过年时小朋友们去拜年的情景,音乐较诙谐、活泼。教学中让幼儿通过听赏,鉴别乐曲在发展中的变化和对比,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景想象乐曲描写的场景,如出去拜年时男孩子们抬轿子,女孩子们坐花娇、拎蛋糕,一路爬坡、下山的情景,随着较欢快的乐曲扭秧歌,等等,然后把想象的情节用体态动作组合并表现。这样,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素质也得以培养。
五、律动与舞蹈与音乐结合
“律动”是舞蹈的前奏,是舞蹈练习的基础。律动只是单纯的摆动身体,是让身体符合旋律做最简单的动作,是学习舞蹈之前的必经过程;舞蹈则是一种具体的身体表现。要学习舞蹈,必先身体律动的体验与学习,而且关系到孩子的肌肉发展与平衡;律动只是“舞蹈”的要素之一,包含动作、空间、时间、力量四个元素才能构成“舞蹈”。舞蹈是一种有组织架构,有主题,并有强弱快慢的肢体摆动。对幼儿来说,舞动身体意味着孩子对节奏、旋律的心神领会与融会贯通。
组织律动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是全面发展幼儿音乐才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47b1e60e6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