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李白与杜甫》,欢迎阅读!
论李白与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共同代表了唐朝诗歌的最高水平。二者由于生活经历、思维性格的不同,在诗歌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擅长的体裁类型也各有异同。并且,二者作为诗歌集大成者,且作为挚友,特别是杜甫作为李白的后辈,对李白诗作也进行了部分的继承与“反向模仿”,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
标签:李白 杜甫 不同 相似 继承 反向模仿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诗作大家,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二者合称“李杜”,共同代表了中国唐代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在其《调张籍》中提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充满了对二者诗歌作品的赞扬。李白和杜甫,作为志趣相投的挚友,不仅有不同之处,而且还有很多相似之处,杜甫诗歌的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李白风格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一、李、杜诗作的不同之处
李、杜二者在古体诗上的成就都极为突出,且他们在诗歌体裁、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各有特点。
1.李白是正宗的古体,他的著作代表了唐古继承前代的大成,是典型的“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而杜甫的诗作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转变,他大量用议论、抒情、叙事等手法写时事,并将赋法、散文句式等入诗,“多出变调”,故有人称杜甫是古体的“大家”。
2.李白和杜甫擅长的古诗类型也不同。李白擅长乐府、歌行、绝句等,而杜甫则擅长律诗。明代陈沂云:“五言绝句……,唐以太白为祖”,“绝句必以太白为诗”,还有人称赞“太白五、七言绝俱是神品”,对李白在绝句上的成就进行了盛赞。律诗具有对字数、对偶、平仄等要求严格的特点,因此表现力易受限制,杜甫为了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对律诗的题材进行了拓展,不仅局限于李白等人常写的游记山水、宴饮应酬等,而且主张将实时写入律诗,故他的律诗雄浑浩荡、别具一格,大大增加了律诗的内容和表现范畴。
3.李白和杜甫在诗歌色彩上也极为不同。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而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整个盛唐诗歌和中晚唐诗歌之间的区别。盛唐诗人在性格上普遍外向强烈,注重宣泄个人意气,他们的诗作多是流转自如,奔放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中晚唐诗人则由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国运,理想化的情感逐渐变淡,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在诗歌写作时也更注重叙事写实,与盛唐诗歌的风骨声律藻才兼备、情景交融、兴象玲珑不同,更加强调诗歌的干预时政、关心民情等适用性、功利性的特点,[1]故形成了现实
主义诗歌风格。
二、李、杜诗作的相似之处
李白、杜甫都是诗作大家,他们皆善于打通各种体裁,使之交融互汇。李白常以自己擅长的绝句为律,如“十月巫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杜甫也不例外,因熟谙律法,常以律为绝,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林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2]
此外,李白和杜甫都很重视其作品的社会作用。李白虽处于盛唐,但当时的盛唐已经开始由盛转衰,虽然盛唐社会孕育了他开明自由的思想,但同时腐朽的统治也让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他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曰:“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表达他对文学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杜甫更是如此,在唐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情怀的文人,杜甫始终不忘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困苦,凡是离乱之感,不平之鸣,对人民困祸苦难的感受,都会借诗叙之,[3]他把诗作为思想斗争的武器,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三、杜甫对李白的“反向模仿”与继承
李白将盛唐诗歌的浪漫主义与抒情性推向了极致,想要在这一方面超越他显然极为困难,杜甫在这种难以有所突破的情况下,为了走出盛唐诗歌风格和李白盛名的“禁锢”,对李白的诗歌进行了“反向模仿”。他用异于盛唐抒情诗歌的叙事写实类诗歌打开了新的创作道路,不仅自己在現实主义诗歌上取得了“诗史”级别的成就,而且也为中晚唐诗、宋诗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杜甫在对李白的“反向模仿”中,也不乏正面的继承。李白是一个全方面的诗作巨人,他的诗歌风格固然风流浪漫,以抒情为主,但在部分诗作中,叙事性因素也很明显。如他的《长干行》就以时间为轴线,完整清丽地抒写了一名商妇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陌上桑》就通过叙述将一名忠贞女子自有所爱,富贵不能动其心的心态展现了出来,这些都是有名的叙事之作。故后世论杜甫对李白的借鉴与继承,就有欧阳修《笔说》中的“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一定程度上认证了杜甫对李白诗歌作品的继承。
小结
我们回顾中国诗歌史,李白和杜甫是两个绝对不能错过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个人取得了难以超越的诗歌成就,而且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语言风格、题材类型等方面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我们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时,不仅仅要研究他们引领的两大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也应该看到他们同处唐朝,还是互相欣赏的挚友,以及同为诗人,不可避免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正是这种融会贯通,中国诗歌才如此多姿多彩,芬芳满园。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3f1a508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