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教案_7

2022-04-11 10:11: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教案_7》,欢迎阅读!
东坡,选读,耳目,宋词,开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

半生烟雨何所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苏教版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版块中的第 一首词,这首词以小见大,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作者淡然、旷达、乐观的人 生态度。这一版块中选择了苏轼的四首词, 《定风波》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卜 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咏杨花词》 。除了《江城子》 ,其余三首词都 是作者被贬谪黄州期间所写, 尤其《卜算子》 是作者初到黄州时所作, 《定风波》 与之相比, 更能体现作者心态的变化。 学习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陶冶性情, 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学情分析:

这首词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对于古典诗词的意象、

意境、 表现

手法有一定了解,对苏轼这位词人也不陌生,高二经过《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后,对于诗 词又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在手法和感情的解读方面也更加深刻。 高中阶段是学生们遇到抉择 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 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 因此, 教学 上应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 2. 3.

理解作品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解读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了解本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解读关键词句,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这种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 理解“归去” 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归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 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 度。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的句子, 为什么余秋雨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 东坡呢?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定风波》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明确: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四、整体感知

1. 2.

解读小序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心情。

大家能概括一下上片和下片的内容吗?

明确:上片 雨中事 下片

后感

3. 作者在序中交代的内容正好与词中的哪些句子对应?(板书)

余独不觉

明确:上片 雨中事


下片 雨后感 已而遂晴

五、深入探究

同学们已经理出了上下片的内容, 那么我们一起来深入感知全词, 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 的句子来分析,抓住关键词。最好可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 预设点: (一)上片:

1. “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莫听”为何不是“不听”? 明确:穿林打叶, “穿”和“打”

显示出雨的力量,大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这上,急 雨骤雨;“莫听”写出作者对风雨置之不理,无所畏惧。

2. “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

明确: 吟诵,长啸。长啸是不承担切实内容和不遵守既定格式, 只随心所欲地吐露一腔 心曲,抒发一种情怀,高雅闲淡,超拔脱俗,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共鸣的。徐行,缓步前行, 更显出了作者面对外在风雨的沉着,镇定。 “何妨”更还有“蔑视”——轻蔑对手,轻蔑一 切挫折,甚至轻蔑命运。 雨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指政治上的风雨。此时的苏轼刚刚经 历过一场劫难。 一些小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上纲上线的分析, 说他“愚 弄朝廷,包藏祸心” ,苏轼从元丰二年( 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在四个多月里,受到了 非人的折磨与羞辱。 好在宋代有不杀士人的传统, 故苏轼历九死而终于一生。 到十二月二 九日,判决书下来了,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限制居住,不得擅离,并且无权签署公文。除夕 这一天,出狱,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苏轼在人们欢庆新春的喜悦中,在儿子苏迈的陪 同下前往黄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一生中政治上黑暗的岁月到来了, 但他文学上辉煌的时刻恰在此时此地开始。

3. “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 明确:“轻”,雨中芒鞋拖泥带水,何

来轻便,更不用说胜马,所以此处的轻是无官一身

轻,是心灵上的轻松。 也是作者喜爱自然无拘无束性格的体现。 “竹杖芒鞋” 是作者的装束, 这既是农人的装束,更是闲人的装束,隐人的装束。 (结合《答李端叔书》和《东坡》进行 分析)。

4. “谁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豁达无畏,但他从来都是无所畏惧的吗?不是的。 (结合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 居作》分析) 。正是难言的孤独使作者省视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再生,有十足的底气,喊出 这两个字。

5. 在什么境况下词人只需“一蓑”?“任”照应前文中哪一个词?写出词人什么样的情 怀?

明确: 一生风雨都不足畏惧, 自然界的风雨是这样, 政治上人生中的风雨更是这样。 “任” 这个字,不仅能让人感受到镇定,感受到潇洒,这里面还有几分倔强, 还有点儿啸傲江湖的 味道。

总结上片:

同学们把上片分析得很到位,小序中作者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我们来看一看 作者的表现,是不是“余独不觉”?

“莫听、何妨、吟啸徐行”从动作入手,写出了作者的沉着,淡定,潇洒超然; “竹杖 芒鞋”则从肖像角度,写出了作者的轻松悠然; “谁怕、任平生”从心理的角度,写出了作 者的乐观旷达。

这种面对风雨淡定超然无所畏惧的态度, 是作者面对自然风雨的态度, 更是作者面对政 治风雨、人生风雨的态度,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风雨中, 我自踏雨吟啸,怡然自乐的抒情主 人公形象。真的是“半生烟雨何所道” !

(二)下片:

1. 2.

“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 明确:“料峭”,寒冷。酒劲散去,刚下雨淋湿的衣裳经“山头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 明确:当作者经历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一抬

风一吹,让人感觉微冷。也是作 者刚刚经历政治风波后内心的冷。

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 心中马上升起一阵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迎”,夕阳迎接我,赋予夕阳动作,富有人情味,驱 散“冷”,带来希望。


3. 雨过天晴, 词人为何还要 “回首向来萧洒处” ?“萧洒处” 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 明确:

回首即反思 回首向来萧洒处,回望方才遇雨之处,回首乌台诗案到现在被贬黄 州这条路,回望自己的宦海沉浮,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4. “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内心?为什么? 明确:表面上是归家,

深含意则是归隐,而结合“也无风雨也无晴” ,则应该是归心。 (结合《临江仙》 《与杨元素书》分析)

总结下片:

下片中, 作者抒写了雨过天晴之后作者的感慨。 回望片刻之前的风雨和沙湖道中泥泞的 道路, 回望贬谪黄州以来一路的沉浮,似乎无论顺境和逆境, 他都能够坦然接受, 无论打击 也好, 无论幸福温暖也好,都能够安然面对, 作者把人世间一切得失荣辱都已经看透了。因 为这些外部的事物, 对作者的心都没有干扰, 无论人间天上, 庙堂江湖,对他来说都是外部 世界, 都不能转移和改变他,而他最后的归宿是内心世界。只要此心有归处,不再需要江海 寄余生,此处便是江海,此刻便是余生啊。这难道不是告诉我们: “此心安处是吾乡”吗?

六、小结

卸除了沉重的使命, 了然了生活的甘苦, 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 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 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使东坡先生回归了自己的心灵家园,了悟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真諦,真正成熟了。面对半生烟雨的余独不觉, 面对已而遂晴的潇洒归去,难道这样的苏 东坡不是成熟的苏东坡吗?我想这就是余秋雨先生说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 原因吧。所以虽然他曾在骤雨过后天气初晴之时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望湖楼 下水如天”,虽然他曾在宦海浮沉身心俱疲之时感慨自己“尘满面, 鬓如霜”,虽然他曾在初 到黄州之时吟诵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但终于还是摆脱了外物的束缚,再也无所 惧,“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不无失意,更不无得意地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 州儋州。”因为正是这些他人看来不幸的偏远贬谪之地,苏轼真正地超脱了苦难,超越了自 我,完成了自己。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自然风雨来隐喻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以小见大,

苦难和挫折的乐观旷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诵读《定风波》

这首词字数很少,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苏轼对待人生风雨从容淡定、 难题”。我们来一起读出东坡先生的感悟吧: 烟雨何所道;已而遂晴,不如归去,此心安处是吾乡”

七、板书

定风波(苏轼)



表达了自己对待



乐观旷达的态度和

精神,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让我们在遇到风雨的时候,能正视自己的内心,怪不得说“心 有东坡词,人生无

“穿林打叶,余独不觉,半生

雨中事 穿林打叶 余独不觉 半生烟雨何所道

雨后感 已而遂晴 不如归去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3e60218a0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