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3-03-28 02:0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阅读!
清明节,来历,风俗,介绍
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传统节日冬至“属于”阳历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冬至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道,据说始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发推“割去股果腹”一事,后逐渐冬至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通常在寒食节,宋科玄珠至冬至。传说中“寒食节”的发源地就在山西中部新泰,新泰一名的出处即是为纪念介子发推“割去股果腹”而不求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搞“寒食” 迎接冬至

风俗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除了许多佚失的风俗,例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传,辽代风俗最轻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鼎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典故一: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典故二: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典故三:

重耳在流亡期间饿晕,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他吃,他当上皇帝后,忘了他,后来想起来去请他请不来,有人出了个主意,逼死了他,他抱着柳树,拿着血诗,诗中有清明两字,故称清明。 典故四: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典故五: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3e4e3d6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