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枫桥夜泊意象分析》,欢迎阅读!
《枫桥夜泊》的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诉诸读者,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鲁枢元在他的《文学心理学》中说:"意象分析是解读鉴赏诗作的重要途径。注重意象、情景的审美心理感受,正是中国诗论的长处。 ”无论中国古典诗词,还是世界各民族的诗歌,都把认识意象作为解构诗歌的台阶."(黑格尔)
朱光潜认为:"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不该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做诗和读诗都要既见出此人此物此事以外的广大天地,所谓‘从有限见无限".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诗的好坏也就看它能否实现这个特殊功能。以极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就是’含蓄','意在言外'和’情溢乎词’。"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可说是体现了这一点。这句诗写了三组意象。这三组意象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对于这三组意象的理解,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上弦月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灰蒙蒙的光彩。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而清代徐增《而庵先生说唐诗》卷十一则认为:“月明,则乌鹊鸣,月落乌啼,定不得时分,故足"霜满天”三字。霜落定是五更,满天尚未落下来,四更后无疑矣.”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意象有其实质的规定性,同时又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们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因而不管哪一种看法,相同的是,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一切和谐地统一于水乡寒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子清寥感受中。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字含意,有很大灵活性,文字传达作者的意思,未必完整;文字营造的心境,包含了比作者创作心态更丰富的内涵;文字与读者相感应,产生了许多个性联想,又各人不同。”月落乌啼霜满天”,也许是秋天,也许是冬天,也许在半夜,也许在黎明时分,时间上的自由定位,使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
此句用的虽是白描手法,但意象组合很有特色。”月落”是视觉意象、”乌啼"是听觉意象,而”霜满天”则是一个超感性意象,三者不仅层次分明,而且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脑子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物象.看似客观的白描,实质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把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予以巧妙地组织,传达出作者不必说而读者一定能领会的意思,反过来读者一定会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象外之意,浸透了这些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如果说”月落乌啼"已令人有落寞之感,那么”霜满天”就更突出地烘托出了环境的幽寂清冷,使人从生理上到心理上都有不胜寒之感。”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符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月落""乌啼""霜满天"几个意境相似的意象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十分强调意象的组合。目的是把若干个体意象组合成综合的意象,表达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绪情怀,使读者感到综合的美。这三组意
象,都是来自大处、远处,可是说是宇宙的一种时间运动和空间存在.简练素淡的画笔勾勒出宏大轮廓,作者羁旅凄凉的情怀同样幽深广切。中国古典诗词一些文字表面上纯是写景的句子,其实都有深层的含意。
”月落乌啼霜满天”即为全诗奠定凄冷孤寂的基调。 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因作者的愁绪,所以江枫、渔火在作者眼中,都带上了"愁”;有的认为,是作者躺在船中,夜不能寐,与江枫渔火相对;还有的认为,江枫与渔火指的都是枫叶,因霜浓的缘故,那时节的枫叶必定是红透的,加上火光的微照,枫叶在风中就像渔火的形状。清代徐增:”惟其不是言江中渔火,是枫叶上之渔火,所以对着愁眠也。盖船头凑岸,客眠必向舱门,枫上渔火反射与船上,火从隙中射入舱内,而卧者眼见,岂不谓之对乎?若说江中渔火,则通不去矣.……张继襄州人,其游于江南,亦是浪游,必不得意,夜泊于此,又是寒天,归心似箭,所以要愁。” 其实,在笔者看来,如若理解为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反衬诗人的不眠,亦未尝不可。 "月落乌啼霜满天”体现的是含蓄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体现的是含混.含蓄和含混共同作为话语蕴藉的两种主要的体现。"江枫渔火对愁眠”总体上有着阐释上含混的特点,局部意象却也有含蓄的特点。
枫叶这一意象与羁旅情怀、秋霜密切关联.”湛湛江水兮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从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渔火”,假设指的是渔船上燃起的火光,使人想起在这个夜晚泊船在外的不仅仅是诗人一个.黑幽幽的树木,星星点点的渔火引动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所以说”对愁眠”,即对着江枫渔火,愁绪满怀地躺在船上。”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同时有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从那个仿佛和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受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人很注重炼字,”对”字是该句中的诗眼所在,生成一种灵动的意境."江枫”二字正是与”对愁眠"作象征和铺垫。渔火和江枫一样,既是望中所见,又是点题之笔。闪烁的渔火与朦胧的江枫正巧是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在江上一在江边的对应意象;它如一只只不寐的眼睛望着诗人,诗人也怔怔地久久地望着它,仿佛相对而愁,相望难眠。这样把渔火乃至江枫都人格化了。它们也都成了”愁”的化身与诗人相望相怜,这实际是诗人旅愁的一种对象化,一种情绪的外射.形成这种人格化效应的是这个”对"字起了关键作用."这是诗人千锤百炼之所得,在诗中谓之'诗眼’"。(《全唐诗鉴赏辞典》贺新辉 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
”江枫”和“渔火”是船外景物,”对愁眠"则由船外移向船内,突出了孤舟客子在这幽寂清冷之夜,愁绪满怀.诗至此,孤舟中寂寞凄清的羁旅者的形象已经完成.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最后把笔触落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上. 诗的最后两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象疏朗。”姑苏”在唐代,是与"扬州"”金陵””洞庭”等都是与南方相关的一些借代性的地名,如"洛阳才子姑苏客,桂死殊非故乡阳。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王维《同崔傅答贤弟》),这些地名性的借代用在诗中,大都表现一种依依惜别,思念之类的情绪。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光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枫桥夜泊"之神韵在此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诗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寒夜景物
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意象,后幅这两句,却特别疏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冬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以上两点文化意蕴,使寒山寺的钟声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
一个”到"字,既准确地描绘出钟声有远而近的感觉,又表现了难以入睡的诗人的心境。诗人的羁旅之愁随着这低沉、悠长的钟声更加深沉."客船”点题并上贯全诗,使眼前之景都染上了诗的乡愁.整首诗以”愁眠"来贯串.所以诗中的景物、色彩、音响、环境与夜泊江边客子的心绪,情怀十分和谐协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整首诗最生色的一句,可称之为是诗人的炼句。
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不但疏密有致,恰到好处,而且注重炼字炼句。诗篇融情入景、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情景相生。物象之间相互映衬,使读者生发出各种联想和意念。
张继的《枫桥夜泊》属七言绝句.绝句篇幅短小,多用于抒述诗人在瞬刻间的片段的生活感受,往往借助与侧面烘托或一点深入来揭示人的情思,求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任凭读者自己去揣摩与领会。在意境上讲求含蓄深远的作风,婉曲空灵。结构方法一般是将通篇重心凝聚在一个焦点上(这一焦点的位置通常在诗篇后半),其它材料则围绕焦点做渲染和铺垫,烘云托月式地突出焦点。在《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即是该诗的焦点.首句为全诗奠定基调,次句形成寂寞冷清的羁旅者形象,第三句是过渡,最后一句是全诗的升华。
营造意象的手法越丰富越生动,意象本身就有更多的内涵,也更有艺术表现力。最终作者的思想情绪,不但能充分表达,甚至意象所蕴藉的内涵也能触发读者的审美再创造,可以启示作者创作初衷所不能包囿的思想感情,即“形象大于思想"。《枫桥夜泊》意象的含蓄和含混相结合,讲究意象组合,情景交融,炼字和炼句恰到好处,其所传达的羁旅意境感动无数文人墨客及羁旅游子,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3b23df4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