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2022-12-05 06:22: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心理学,生活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刚拿到《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所震惊,心想这么厚的一本书得有多少难懂的理论知识要去理解啊!但我刚翻了几页就发现,它和我想象的那种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由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而且,这本书的中文译本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学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而成,从而保证了中文译本的质量。接着往下翻,就可以看见很多五彩斑斓的图片有人体组织图、染色体图、著名的心理测试图等等,顿时感觉趣味横生。最后细看每章的内容,会发现首先这本书的排版方式和普通图书不一样,它是将每页纸分成左右两大部分,一改以前的阅读习惯,同时在内容中穿插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与图片,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与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真正把握住了本书的灵魂——时时刻刻将心理学与生活相联系,将心理学运用于生活,改善生活。本书内容详实,共分为18章,我将详细谈谈我最感兴趣的一章——第十二章 动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来详细解读由肖健教授翻译的这一章。

动机(motivation)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movere,意思是“趋向于”to move。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会趋向于某些刺激而远离某些刺激,这是由它们的喜好和厌恶觉得的。动机理论不仅解释了每个物种包括人类的一般性的“运动”模式,而且也解释了每个物种中各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我们通过考虑用动机去解释和预测物种和个体行为的不同方式来对动机进行分析。

理学家之所以采用动机这一概念,有5个基本目的,我认为这些目的阐述了动机概念的作用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也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动机。基本目的有以下5点:

1、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体内有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凭空偶然发生的,导致其出现是有特定原因的,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此,当有机体特别是人类出现某些不寻常的行为时,不能只发表观点而不去探索解释,了解其缘由。另一方面,将人的行为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有助于将人真正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正视人的七情六欲,科学而人性化的解释人的行为,有助于突破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探索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2、解释行为多样性。当情境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时,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操作的差异。有了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解释后,会帮助行为人本身了解自己,不至于一直处于迷惘恐惧的状态,也能让人们更加宽容的对待同类,对待自然。多样化的世界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未来世界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3、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人们总是用可能发生的原因来解释某种行为为什么如此发生,这种规则同样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都是通过细小的行为来传递的,比如眼神、微笑、小动作等等。如果能很好的“察言观色”并及时对其作出反应,这将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医生也非常需要很好的掌握这一技巧,同理,在案件侦查、商业谈判等活动中,这种“读心术”有很大的价值。

4、将责任感赋予行动。个人责任假定内心的动机和能力控制人的行为。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是受内部心理控制的,因此每个人的行为要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很好的约束了不良行为的发生。但当出现下面的情况时,人们是可以不负责任的:1)他们没有故意导致负面结果的出现,2)外部力量足够大,能激发产生某些行为,3)行为受到药物、酒精和强烈情绪的影响。因此动机理论必须能够区别导致行为产生的不同潜在原因。

5、解释逆境中的意志。心理学研究动机的一个终极原因就是为了解释机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行为继续下去。动机使得人在精疲力尽了也要按时工作学习,动机帮助人们坚持比赛并把人的能力发挥到极点,即使当输了或意识到自己不会赢时仍如此。

通过以上5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心理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本书第十二章接着详细探讨了三种动机,这三种动机从不同的方面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且每种动机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程度不一样。它们就是饥饿、性和个人成就感。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动机理论对性行为的解释,特别是同性恋。

对性的研究一直充满争议,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在中国,性从来是可以做而不可以说的,它是人性中一个小小不言的弱点,是人人内心阴暗的角落中隐藏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如今,性学要把这个肮脏的小秘密用学术的语言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于是,作者和读者就都有了一种别的学科所没有的尴尬。这段话来自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最著名性学家——李银河。确实如此,20世纪60年代,即使是在开放的美国社会研究人员对性行为的探索还止步于动物对人类性行为的研究还属于禁区,同性之恋更是不被接受。但马斯特和约翰逊打破了这个禁忌,他们通过实验条件下的直接观察和记录进行中的人类性行为所产生的生理改变,使人类性行为的研究合法化。最近,这段历史被拍摄成为电视剧,重现当年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也为了纪念他们突破性的创举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揭开了一直蒙在性上的神秘面纱。在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很多教师对此讳莫如深、极力回避,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的主要原因。积极的性教育不仅可以让青少年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异性,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努力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性教育。性不是病态,不健康的看待性才是病态。

如今人们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以前有所缓和,这让很多男女同性恋者有“透露”实情的愿望,这就表明他们已经朝消社会敌对状态迈出了第一步。有研究指出,当人们确实了解到有人属于同性恋者的团体时,他们对这些男女同性恋者的态度就不会十分否定;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一个人认识的男女同性恋者越多,他的态度就会越肯定(HerekCapitanio ,1996。由此可见,不了解才会导致误解,对于现在的社会可能就需要让人们更加了解导致同性恋的原因——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这让我联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短片,里面的世界从一开始都是同性恋,家庭里的妈妈是男人或者爸爸是女人,突然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男孩,由此遇到各种批评甚至迫害,这让我们学会试着换位思考。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宽容,人们会用更开放的心胸接受不一样的生命。

当我看完第十二章的时候,觉得对饥饿、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比如对待节食有更加科学的看法,因为限制饮食者在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时更容易暴饮暴食,也更加能接受同性恋者。也许这些收获还很浅显,但是确实改变我的一些原有看法,因此感觉很有收获。《心理学与生活》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仔细咀嚼,为了更加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我将慢慢循序渐进的品味这本著作。



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500


本我 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 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 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考虑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非常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面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应该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子;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情况下“自我”会帮助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符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文明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符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己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己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可以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389ab280242a8956aece47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