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音乐史论文巴赫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创作》,欢迎阅读!
西方音乐史与名曲鉴赏
论文
——巴赫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创作 巴赫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创作
1、巴赫简介及时代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着名的、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在人们对音乐史上的代表人物进行评价与概括的时候,巴赫的伟大贡献以及在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是逐渐被认识到的,其称谓从管风琴师到近代西方音乐的开山始祖、音乐发展的里程碑,乃至西方音乐之父,这样至高无上的评价既说明了人们的肯定与敬重,也说明巴赫的确具有令人叹服的才华与音乐成就。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所以巴赫从小就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对音乐的热爱接近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他曾向许多着名的音乐家请教,后来,在吕奈堡的教会里担任歌手的时期,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着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中学毕业后,巴赫就开始了自己艰难的艺术创作生涯。巴赫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复调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一位着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技巧高超,内容深刻,并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巴赫的音乐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德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先进思想。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巴赫作品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巴赫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每部作品结构严谨、形式完美,密切地将哲学伦理、心理描述与抒情、写景结合起来。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被奉为西洋音乐史中的经典。
2、巴赫器乐创作的艺术成就——复调创作
巴赫的器乐作品包括管风琴音乐、钢琴音乐和用于各种乐器的奏鸣曲和协奏曲。其中赋格曲是巴洛克音乐中最活跃的形式,它从拉丁文fuga(飞翔)而来,含有想象的奔放之意,也许就是音乐主题从一个声部到另一个声部的“飞翔”。
对于学究气十足没有灵感却又单纯卖弄技巧的人来说,赋格曲是很难写好的。因为他无法以最少的组成部分来达到最复杂和最多样的变化。这种困难在巴赫那里却根本不存在,相反他的天才却使他从中找到了新的动力。他以丰富的激情,深刻的内在凝聚力,自由不拘的曲式和戏剧性的气势,将即兴的托卡塔幻想曲或主调和声性的前奏曲与严格复调式的赋格,结合在两个乐章表情性质完全相反的套曲之中。
巴赫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主要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赋格》《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等。
巴赫的器乐作品以钢琴音乐最为重要,其形式变化无穷,细节精致巧妙,而且具有高度哲理性的思想主题。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这套曲集是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
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塔。托卡塔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塔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巴赫的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魅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
其实巴赫创作这套钢琴曲集的动机是非常简单的。他为了指导儿子练习钢琴,亲手为他们抄写了乐谱。他在题词中写到:“他供渴望学习的年轻音乐家们使用和收益,并作为其他在艺术上成为专家的人的一种消遣。”
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他能够熟练的把复杂的多声部加以巧妙处理从而获得高度的逻辑性,在他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他的赋格曲中,有富于个性的短小主题、和声与转调的灵活运用都预示了新时代的主调音乐。
3、巴赫声乐领域的创作——马太福音受难曲
巴赫是一个虔诚敦厚的人,是一个忠诚于主宰他全部生活的宗教的庄重的德国新教徒。他对现存的宗教纷争不感兴趣,却坚信路德派的教义是他确定无疑的生活力量。他始终认为他的音乐是为宗教服务的一种形式,所以除了管风琴曲之外,他的四百多首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曲便构成他宗教音乐的核心,同时也占去了他的全部作品一半的数量。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大型声乐曲体裁主要是三种: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乐。这三种体裁巴赫都写过,尤其对康塔塔和受难曲的创作贡献更大。
康塔塔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继意大利牧歌后产生的又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世俗康塔塔展现寓言性或尘世化的内容,而宗教康塔塔力图以宗教的主题和超越尘世的精神来净化路德教会众的心灵,宗教康塔塔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教会礼仪音乐。而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在规模上就比较大,它要求有宽敞的室内演出空间,音乐的组合包括独唱、合唱与乐队。巴赫在莱比锡期间共创作了三百首左右的康塔塔,保存下来的大概有二百首左右。它们大多以赋格式的众赞歌合唱开始,随后是一系列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它们或用来陈述宗教故事,或使用来表达作为康塔塔主题的虔诚的思想。接着是二重唱和三重唱,对作品做抒情的和感情上的解说。最后以单纯的四声部众赞歌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巴赫的乐队伴奏部分带有许多引人注意的动机,这些动机是用对位法与声乐旋律结合起来的,为歌词创作出相应的情绪,鲜明地表达其含义。由于许多咏叹调是以二重奏(唱)的形式表达的,这使人声与一个独奏乐器的结合,如小提琴、长笛、双簧管等,因此,单一的乐器色彩经常贯穿整首乐曲。就是在这些合唱、咏叹调、宣叙调和乐队的伴奏中,巴赫达到了最伟大、最深刻、与他本人最相称的境界。因为路德教众赞歌在巴赫的康塔塔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巴赫晚期的创作完全放弃了咏叹调。而在新的基础上恢复众赞歌康塔塔,人们在此听到的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或戏剧意味的表述,而是构建于歌唱基础之上的宗教精神的弘扬。主要作品有《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
受难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清唱剧在德国有较大的发展,巴赫创作的受难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太福音受难曲》。巴赫的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乐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融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他的教堂音乐的顶峰,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是热情、正义、崇高,歌颂人类的感情。
《马太福音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四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马太福音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音乐规模很大,使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2a33f28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