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言行不一与社会态度”心理学实验述评》,欢迎阅读!
“言行不一与社会态度”心理学实验述评
一 研究背景:
人们总是会对他人或某一团体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称之为“社会态度”。从逻辑上讲,一个人对于某一个态度对象(或人,或事物)的态度将会影响其对待该对象的行为。在心理学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要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拉皮尔对它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应出的假设性态度未必能真正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 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纵观人们对拉皮尔著名研究的后继讨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住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二 经典实验: 1 理论假设:
拉皮尔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即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2实验方法:
这项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着重探讨真实的行为。第二部分是评估与其相关的假设性态度。
(1) 真实行为阶段:
拉皮尔与他的中国朋友开车两次沿太平洋海岸线周游美国,旅游线路总长度约为1.6万公里。仔细研究拉皮尔的文章后我们发现,他此次旅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态度,而他在旅行中对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的关注纯粹是一种巧合。拉皮尔并没有告诉这对中国夫妇,他对他们每到一处所受到的接待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他解释说,如果他们知道了详细情况,就会变得不自然,并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会降低研究的效度。
在1930—1933年间,他们共住过67家旅舍、汽车旅馆和“旅行者之家”,在184家饭店和咖啡馆用餐。拉皮尔一直对旅馆接待员、男侍者、开电梯的工作人员以及女服务员对中国夫妇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准确而详细的记录。为了防止因自己的出现使这些人的反应有所改变,拉皮尔经常让中国夫妇订房间、买食宿用品,而他自己则负责照看行李,并且总让他们先进人餐馆。稍后,我们将对这对中国夫妇所受到的礼遇进行详细的讨论。
(2) 假设性行为阶段 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拉皮尔给所有他们到过的地方寄了一份问卷,问卷与真实访问之间有6个月的时间间隔,希望让中国夫妇访问的影响得以消退。
问卷感兴趣的主要问题是:“你愿意在自己的旅馆或餐厅接待中国客人吗?”餐馆、咖啡馆共返回81份问卷,旅馆返回了47份问卷,回收率为51%。
为了进一步确保问卷的回答没有直接受到中国夫妇访问的影响,拉皮尔同时让另外32家旅馆和96家餐馆对同样的问卷作出回答,它们与中国夫妇访问过的餐馆、旅馆在同一地区。
在将近3年之后,拉皮尔终于有了确切的资料以对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进行比较。 3 实验结果 拉皮尔称,在251个他们曾光顾过的旅馆和餐馆中,他们只受到过一例由于他的这对同伴是异族所带来的冷遇。除此之外,他们在其他地方都受到了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待遇,尽管有时待遇有变化,也是因为人们对中国夫妇的“好奇心”所致。拉皮尔解释说,在1930年,除了太平洋沿岸地区、芝加哥和纽约外,大部分美国人几乎没有与亚洲人在一起的经历,也许他们从未见过亚裔人。拉皮尔对他与中国夫妇所受到的服务进行了等级评定,除了极少的几个地方,其他所有的地方接待与他们所预期的一样或更好。如果他单独出去,情况也不过如此。 关于 6 个月后问卷的结果中, 90% 接待过他们的旅馆和餐馆都回答他们将不会接待外国人。另外,那些他们未到过的地区的问卷基本上也给予了同样的回答。这就表明,研究结果并没有受到旅行者最近造访的影响。 4 讨论
虽然态度问卷在言行一致问题上表现出了它的缺陷,但拉皮尔并不认为应该彻底的排除问卷的有用性。他建议,在确定人们对假设性情景的假设态度时,这些资料是有用的。例如,对宗教态度的测量问卷。拉皮尔指出:“对,‘你相信上帝吗?'这个问卷的真实回答可以揭示出所有我们要测量的内容,‘上帝',是一种象征;而‘信仰'是一种口头表达。” 他的结论是,如果你想要预测一个人在面对某一真实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时将如何表现的话,对假设性情景的口头回答 ( 即态度问卷 ) 是远远不够的。他主张,只有通过研究真实社会情景中的人的行为,才能可靠的测量一个人的社会态度。
三 后续研究
心理学家们对拉皮尔的研究反应强烈,并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第一,针对拉皮尔的研究结果,有一些强烈的批评意见;第二,研究者开始试图解释为什么对态度的评估不能预测个人真实的行为;第三,行为科学家试图发现在何种条件下,态度才能可靠的预测行为。
关于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资料是极为丰富的,虽然行为科学家也许永远也解释不清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但是他们的研究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态度在对行为的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是,现在所有关于态度和行为关系的研究兴趣,都是源于拉皮尔在半个多世纪前完成的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研究。
在拉皮尔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世近40年后,另一位研究者回顾了经过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多种研究,并得出了态度的测量与真实行为之间相关极其微弱,甚至不存在相关的结论(1971)。 许多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上。虽然人们提出了很多原因,但在这里我们只能讨论其中少量的几个。 首先,在你的头脑中有许多互相矛盾的态度。哪种态度将对你的行为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取决于特定的情境。第二,许多时候,你的行为可能与态度相矛盾,这是因为你别无选择,如在某种情境下,你的工作或友谊依赖于某一特定的行为。第三,社会压力或个人为了避免难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22bd5ea88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