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2-09-20 07:02: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孔子,思想,教育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第一,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孔子(前551479)提出“为政以,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孝悌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论语·为政》,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又提出“庶、富、教”《子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认为教育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第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季氏》)等,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二) 关于“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三) 关于教育目的

孔子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亦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重视思想品德和伦理道德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在有关道德伦理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秦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应该把天命鬼神之类的东西放在教育内容之中。但孔子无视自然知识的传授,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五)关于教学思想

第一,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先进》《雍也》,这样,教育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先进》,所以,他的学生程度不同,能力各异,各有所长(《公冶长》《述而》

第二,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温故而知新”《为政》“能近取譬”《雍也》)既能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第三,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君子有九思”《季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学思结合,两者并重而不偏。

第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盾。“矛一以贯之”《卫灵公》“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简驭繁,触类旁通。

(六)关于道德教育思想

第一,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人无远虑,必由近忧”《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关键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无欲速,无见小利”《子路》“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且贵,与我如浮云”《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第二,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第三,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于其行”《宪问》“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第四,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过则无惮改”《学而》“不贰过”《雍也》

(七)关于教师的论述

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每事问”《八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无“常师”《子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子贡说:“教不倦,仁也”《孟子·孙丑上》;在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

第二,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之者,是丘也”《述而》“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第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另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eafb7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3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