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巴金《寒夜》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此刻的北风呜呜地吹着,透过门缝,发出像哭似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巴金老先生的《寒夜》我认为是很适合的。
寒夜是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氛围的一个象征的,抗战是一个大背景,而氛围就是寒夜,弥漫无论是在社会上的,还是主人翁家庭里面的透是一股彻骨的寒意,读起来让人颇感觉到逼迫和悲凉。在前面的一篇日记性的东西里面我已经写到了,读这篇小说有点类似以前读过的陀斯妥耶夫的长篇小说,《穷人》我是没读过的,但《被凌辱与被损害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还有他的很多中篇小说我都是读过的,陀氏对脆弱人物心灵的挖掘令人震撼,那种对心灵的拷问对主人翁心灵的煎熬的描写都达到了惊人的深度。唯一的可能是巴金的小说缺少宗教,当陀氏小说里主人翁能借助宗教暂时脱离物质的贫乏和心灵的困苦的时候,〈寒夜〉里的汪文宣可是无所归依的,也难怪,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缺少宗教信仰的国家。读时我渐渐能触摸到作者写时颤抖震动的神经了,这样一种对故事的叙事是需要极大的冷静的。我比较欣赏这中冷静。像《坚硬如水》里的那种冗长的没有标点的文字我是十分讨厌的。 这里先引用一段作者小说《后记》的一段话:“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我开始写了长篇小说,《寒夜》,我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连做梦都不敢妄想写史诗。诚如一个‘从生活的洞口……’的‘批评家’所说,我‘不敢面对鲜血淋漓的现实’,所以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通过对这段话的引述大家应该基本知道了小说所写的一个什么的故事了。小说里的人物在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的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
汪文宣在一个凄清的早晨去寻找因跟他吵架而离家的妻子,此时有战争的威胁警报的声音在天空中传播着。他处在犹疑中,他不知道该是去寻找妻子并把她带回来,还是不该去寻找妻子,因为妻子曾树生跟自己的母亲合不来。她跟汪文宣只是同居关系住到汪家中来,母亲是带有刻薄性格的,从整篇的小说叙述看来。一个带有浓厚传统意识的母亲是不可能在内心深处接受这样的一个媳妇的,小说中写到这位母亲是缠过脚的。曾树生在一家银行当小职员,汪文宣做的校对工作,他们还生了一个孩子叫小宣,小宣不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对象,重点是还是这处在矛盾中的三人。汪文宣是有软弱性格的,喜欢帮助别人,有着一个善良的心的,身体的羸弱和心灵的犹疑多思是给他致命的打击,在上他要应对一直疼爱关心但又带尖刻性格的母亲,这中尖刻是相对于树生来说的,在接二连三的事情中,在一次次的婆媳争吵
中,这位普通的母亲都不断的猜疑着树生,她似乎要占领文宣的全部的爱,不能让它丝毫的分给树生一点。在下文宣要面对薪水比他高的妻子,他不愿花树生的钱,他渴望经济的独立,有传统男人的意识。但得供小宣读书,妻子跟婆婆的每一次争吵中他都希望母亲能理解树生的处境,可他的做法是表面的,他的内心的思维也是不稳定的,常常心里所想跟言行不一致,可这种不一致我们也是能理解的。后来身体渐渐的染上了肺结核病菌,使得他彻底的崩溃了,肉体与心灵的双重的创伤使得一个弱小的知识分子所设想要建立的理想家庭崩塌了,他面对的是一个生活困窘的家庭,无休止的争吵,公司主任科长和职员对他的猜忌,战争被迫即将逃难的压抑下的生活。所有的生活的悲苦似乎都存在于这个本来就多思的知识分子身上,知识与经验是无力的,什么都不能挽救他,就像他们家树生跟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一样,他只能越来越陷入对悲观和死亡来临的深切感受,他得面临死,肺结核病在那个时代来说几乎就宣告了一个正常人的将来的死亡命运,母亲的对中医的迂腐性的信任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匮乏都是他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心灵的脆弱和无可依靠是致命的,在妻子一次的犹疑绝望后跟陈主任飞到兰州以后,他彻底的失去了生的渴望,他静静的等待着死亡,尽管一时有生的存在意识和对母亲的眷恋。
曾树生是一个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从她可以以同居的关系居住在文宣家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可“出走”以后的生活是可想而知,鲁迅告诉了我们娜拉出走后的面临的结果。《伤逝》告诉了我们处在传统与现代婚姻夹缝中生存着的两个人的结局。树生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她没有文宣那种懦弱的性格,但时常也会有犹疑和徘徊,这个是由于对生活本来的设想和她工作的银行里的陈主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诱惑造成的。我们不能嗤笑她的选择,她最后是选择了跟陈主任的生活尽管她后来回来寻找文宣一家。当然我们还不能最终确定她跟陈主任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她毕竟是中国那苦难时代的一位集坚强和脆弱于一身的女性。她不屈服于母亲的辱蔑,她埋怨文宣老是喜欢做一个“老好人”,事实上这种“老好人”的结局是悲惨的,我们还能从树生身上看到一丝绝望后的希望,面对陈主任的诱惑(说诱惑可能对陈主任是不公平的,我这里只是把这作为小说中设置的一个情境来说的,它是作者为了更能显示出这种家庭走向破灭的必然)她的选择可以说也是拯救了她自己,拯救了她自己带来的另一结果是加快了文宣的死亡和家庭的崩溃。战争的威胁侵扰了这个原本安稳的小城,小城的人们每天议论的焦点都是这个,这也牵动了文宣一家的生活和迫使他们做出选择,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宣由于身体上和物质方面的原因,他一方面希望树生离开他,希望自己的母亲不要给他带来这么多的关心和爱意,确实有时候这也是一种重负,他心灵不能承受这种重量。树生离开了文宣跟陈主任走,她就可以过的很好的生活,可毕竟他们的自
由恋爱给了他们过去美好的回忆和爱的结晶,所以她的选择也是痛苦的。小说的最后的尾声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树生在抗战后回到了重庆找文宣他们一家。此时的文宣的母亲跟小宣已经不知去向。她毕竟没有完全的放下他们一家,也没有跟陈主任结合。树生的描写让我感觉到这个人物的真实性。现实生活可能真是这样。
小宣这个人物也是颇有意味的,因为小说把他描写了一个少年老成型的小孩,他的言行跟他年龄不相符,小说也没有过多的写他,只是一再的写到他身上的受他父亲遗传的影子,而没有写他对父母的依恋。知识分子的这种软弱和脆弱在后代中得到了遗传,没有绝种,可能巴金给的寓意就在这里。做为一个母亲的悲剧我在上面已经提到了,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母亲最终没能守得住自己的一心想完全占有的儿子,对树生的完全不信任和对儿子病的迂腐想法都使得我们读起来既愤怒又哀叹。文章的结尾也是有寓意的,文宣在抗战结束日的死去,作者无疑在像我们说明着真正的苦难和悲剧还远远没有结束。表面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希望。“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我没有在小说的最后照‘批评家’的吩咐加一句‘哎哟哟,黎明!’,并不是害怕说了就会被人‘捉来吊死’,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寒夜〈后记〉》。
小说是读起来是令人心酸和震撼的,仿佛我们就这样一步步的跟随着作者目送主人翁走向死亡,跟作者一起沉浸在这凄凉的寒夜,体验着彻骨的环境带来的寒意和主人翁心灵的孤独犹豫。小说是带有悲悯情怀的,巴金给我们展露悲剧性的同时他内心重新来了一次煎熬,生存的希望的破灭,小知识分子的遭遇,战争带来的对人的精神上的压抑和危机都展现在小说里。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一切就这样的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宏伟巨制的结构,一切就这样的铺陈叙述下来。小说中可能心理刻画方面有点冗长和不成熟的方面,但我想瑕不掩瑜,这篇小说无疑是我看过巴金的最好的小说之一。 在充满寒意的秋天读《寒夜〉》,是合适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cbdcf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