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结构功能主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构功能主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者:杨方
来源:《消费导刊》2011年第07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了党的总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结构功能主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主要的社会学流派,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从西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汲取理论支撑、借鉴合理经验。
一、社会行动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社会行动理论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行动目标、手段、条件、规范取向等要素。然而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条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首先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就必然要把中国社会作为一个行动系统来进行构建。
(二)行动系统分为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四个子系统。子系统都有自己的维持和生存边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层次控制系统。任何一个系统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包括文化系统。
(三)社会行动理论认为,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系统中的行动者通过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与社会发生联系,制度化了的身份与角色复合体就是社会制度。要取得社会系统的良好有序的发展,社会系统中行动者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必须合理分配、流动、转换,建立和维持一个合理制度和秩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第二点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小康社会中的各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都取得其应有的权益,履行其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合理的小康社会制度和秩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模式变量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模式变量理论是结构功能主义用来区分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结构功能主义称为“模式变量”。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普遍性,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而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的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人民群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既要注意普遍的人均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别、东中西部地区人民的不同、不同社会阶层需要的特殊性等问题。
(二)扩散性与专一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扩散性指行动者将全部人格投入互动,其付出和获得是广泛的、不受限定的。专一性指严格限定行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界定好人民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来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情感性与中立性。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政府公共行为中是否加入情感因素,在什么情况下加入情感因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感情因素的加入会促进政府和公民关系的和谐,保证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在法律建设方面就更应该注重理智因素,感情投入要少,而在社会建设方面,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更多的政府和社会感情的投入。
(四)先赋性与自获性。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小康社会,必然要首先强调自获性标准,注重公民做什么、怎么做,从公民的表现和成就和判断和评价其社会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696b4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