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022-04-16 07:02: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欢迎阅读!
唐太宗,贞观之治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贞观之治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关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疑点: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学,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言,由隋朝的繁盛而又速亡导入本课。 2、讲解

一、隋亡唐兴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隋亡主要是由于隋朝的暴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开明统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唐朝建立的时间、李世民即位时间要求学生掌握。 二、贞观之治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主要讲述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治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1)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形成与他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密不可分。唐太宗对于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贞观政要》中,记录唐太宗君臣谈到以亡隋为戒的事有45处之多。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认识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因而,他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2)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教科书主要从任贤和纳谏两方面进行叙述。


关于任贤: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非常重视选官和用人。他任人唯贤,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歉收并用,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一代能臣猛将尽为所用。其中既有原政敌魏征,又有出身贫寒的马周,还有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贞观年代人才之盛,历朝少见。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提出: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断人君贤愚的一个主要标准。这是颇有见地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算得上是一个能知人又能用人的明君。贞观之治的形成,与他手下有众多的贤臣辅佐密切相关。

关于纳谏: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做,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做纳谏。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善于纳谏的皇帝。唐太宗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贞观初年,唐太宗年年下诏求谏,甚至重金求谏,在大臣中形成了以进谏为忠的风气。向太宗进谏的大臣,仅见于记载的就不下30人。其中,最突出的则是魏征。魏征性格耿直,凡所谏诤,委曲反复不从不止。”“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从而使学生感悟唐太宗时期从谏如流,谏臣盈廷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关于纳谏,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错误,有力地推动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的出现。

总之,任贤、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资料比较丰富,搜寻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搜资料(教师也可以把教参中相关内容提前印发给学生),课上由学生讲述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的故事,也可以编成历史短剧演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一个想全面发展的、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治世局面的形成。首先,要帮助学生感知贞观时期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史料:唐太宗执政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年间的盛况,史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遍野,又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予道路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祥和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正确评价唐太宗打下基础。教师可以上学生根据自己对唐太宗的认识,并结合《唐太宗》像,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唐太宗,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女皇帝武则天

教科书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先辅佐高宗28年,后临朝称制6年,正式称帝15年,前后参政执政近半个世纪。学生只要知道武则天由皇后到称皇帝,有一个过程即可。本部分小字,形象地说明了武则天刚毅、果断的性格,不要求学生掌握。

2)武则天的统治是本部分的重点。教科书主要从武则天在政治上打击士族势力,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两个方面讲述。由于武则天掌权受到关陇士族集团的反对,武则天为维护自己的地位,对关陇集团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手段,贬抑旧士族的地位。武则天同时提拔重用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如狄仁杰等。又如姚崇、宋璟等,都被她破格提拔担任要职,后来他俩成为开元名相。课文中关于骆宾王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武则天求贤若渴的心态。正如司马光说:太后虽……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武则天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做好了人才方面的准备。吴晗先生也说: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她也重视农业生产。武则天一贯强调:建国之本,必在于农。武则天为皇后时,就曾经向高宗建言十二事,其中就有劝农桑、薄赋徭等。武则天规定农业收成的好坏,是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条件。鼓励土


狭人稠之地的无地少地农民,迁至宽乡耕垦,开垦的荒地可免三年租调等,对农业的振兴和社会的安定起了良好作用。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可以从户口增加情况加以说明。 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户口增长表

年代 652 705 增加户数 平均年增长 结论

户数 380万户 615万户 235万户 0.91% 在封建社会中增殖数字很大

对于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学生并不陌生,也比较感兴趣,但多局限于武则天个人传奇的经历,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学生了解得大多不全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的武则天,使有偏颇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通过设问: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评价武则天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能否说出你的理由?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部学习,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培养学生学习武则天在身处逆境时,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不畏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研习升级

1智能开发 设计此题目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比较使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形成全面认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读史明理 由于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所以深刻认识到皇帝与百姓的关系就好比是舟与水的关系,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知识拓展 这里介绍的关于无字碑的推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上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注意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历史思维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641200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