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欢迎阅读!
古诗词五步教学法之—“融”
陕西省横山县横山中学 白玉红
古代诗词是中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学好古代诗词对于中学生而言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对中学生如何能学好古代诗词略有几点体会,在这里我想把这些体会写出来,用以帮助那些想学好古代诗词的同学。
关键词: 古代诗词 教学法 融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我大致总结了“找”“抓”“泡”“补”“融”五步法。在这里我重点就“融”这个方法进行一下阐述。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脱离一个“情”字,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抒情。如何做到对“情”的理解,那么就必须要求我们能“融”入情中,这样才能“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入情入理。自然而然的就对古诗词有了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融入诗的情中,诗人们往往是多情的种子,他们写的诗也是以情动人,每首诗中都饱含了诗人们很深的情感。我们细细的品读总能得到很深的体会,要融入情,要用情去感受,去体悟。如何“融”如感情,这要求同学们对诗人的人生经历、社会经历、政治经历、文化经历乃至诗人的一些个人喜好都要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做到“融入情中”。例如,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坦白、执着、热烈、无所顾忌的情态。又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郑板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诗句,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诗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采用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指诗人借助事、物、景、境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样,使诗情显得更浓郁,更有感染力。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是借景抒情。许多优秀的诗词,往往景语即情悟,寓情于景。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征,用杨柳表现依恋之意;写归来,用雨雪表现悲哀之情。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三、四两句借写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来表现屈原的“怨”,表达诗人对屈原那深长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王昌龄“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诗句,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古诗词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虽有区别,但它的本质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们在一般的诗歌鉴赏中,可不作细分。
其次要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好的诗歌都有好的意境,要学好诗歌当然少不了对意境的深刻理解。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杜甫《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营造了沉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世,感怀自身飘零的深广无极的情怀。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汉》的颔联和颈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我们从“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的苍凉心境。从“落日”“秋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
意境的营造,是心与物的融合。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愁怨难眠的形象。
再次是要融入诗人的人生中去,什么样的诗人写什么样的诗词,这都和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不同的诗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是不一样的。这个直接决定了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因此,我们只有很好的融入到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去,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诗歌。例如,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再如,李白处在盛唐时期,他性格放荡不羁 ,不为权贵所容,这些也决定了李白豪放浪漫的诗风。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进酒》) ”这些都成了他人生的写照。
同样处在唐代的杜甫诗歌的风格就截然不同,我知道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深受其祸害,因而杜甫一生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同时诗人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诗人同情社会下层,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杜甫的诗歌的风格是现实主义,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例如,“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最后是要融入诗歌的语言中,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社会、人生、历史的认同、批判、赞美、追求、放弃等情感的表达。鉴赏古代诗词,重要的一面,就是要会玩味语言。
当然诗歌的教学或者学习也远远不只是“融”一种方法,还有许多方法,这些是需要我们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也需要老师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我想古代诗词的教学也一定会越来越来好。
参考资料: 中国语文教学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唐诗鉴赏辞典》 岳麓出版社 《宋词鉴赏辞典》 岳麓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 三秦出版社 《宋词三百首》 三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377dd0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