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的教育教学心路历程

2022-07-11 08:12: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的教育教学心路历程》,欢迎阅读!
长行,心路,教育教学,历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的教育教学路历程

作者:崔林生

来源:《山西教育·管理 2019年第12



崔林生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或踱着幻想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更喜欢浮想联翩地构建美好的未来生活。即便在教学上也不例外,常常想着怎样能把高一学生突然教成高三学生的样子,怎样能让学生一夜之间成长为能量无限的人,怎样把爱好文学的学生培养成作家、学者,怎样把语文课上得让所有学生都喜欢,并能考出绝佳的成绩……因为有着幻想未来的习惯,二十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总显得不怎么安分,总要弄出一些新鲜的事情来影响和推动工作

1999 年,我从雁北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忻州实验中学,2003 年调入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在我大学毕业那年,忻州实验中学刚刚建校,我就是在这所年轻而有活力的学校里,开始了自己教与学的生涯。那时,校领导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注满这桶水,就得不断地阅读积累。幸运的是,实验中学有一个很好的阅览室,里面的藏书丰富,教学杂志种类齐全。课余时间我大多泡在阅览室,连备课批作业也在阅览室。在这里,我好像躺在古圣先贤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怀抱里,享受着他们治学的愉悦和对人生、社会思考的快乐。我读孔子、司马迁、苏东坡、王安石、柳永、李清照等古代贤达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我读鲁迅、冯友兰、胡适、徐志摩、钱穆等现代名家的名篇,从那里汲取智慧和为民族振兴奋发向上的力量;我也读霍达、路遥、陈忠实、张平、余秋雨等当代作家的小说散文,从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和作者对社会百态倾注的情感。读书本是个人的体验过程,是在寻找自我的精神自由,是享受阅读的精神愉悦。直到现在,想起实验中学,我首先想到的依然是那里宽大整洁的阅览室,那儿有我成长的印记,有我读书备课的身影,有洗涤我灵魂的精神食粮。

当然,只有阅读还不够,还得思考如何让我的学生也爱上阅读。于是,我给学生作读书报告,讲书中的故事,讲作者的生活经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黄晖的《恰同学少年》是我常引导学生阅读的三本书。我还和学生一起开展专题读写课,如“徐志摩专题研究读写”“李清照词风专题研究”等等,引领学生阅读原著,阅读有关他们的评论,然后和学生一起写作。《忻州日报·教育周刊》经常刊登我和学生的同题作文。正是那些专题读写课,让我明白了学生潜在的思考力和独特的视角,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生命成长的交流。

2013 年,我入选了山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之后,在大学导师的引导下,我开始阅教育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赫乐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思教学》、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孙绍振的《月迷津渡》《解读语文》、王尚文的《语感论》、钟启泉的《课堂研究》、郅庭芳的《为思维而教》等等,还有各种教育学术期刊。读这些书籍已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我完成100 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并发表了十多万字的教育教学论文,出版了《回归语文的读赏写》和《国学经典语萃》等书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量的阅读,提高了我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水平,也提高了我解读文本的能力,为我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我是在课改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探索、改变。




初登讲台那一刻,我心里既有胆怯,也有自负。自认为大学读了不少书,可以卖弄自己所谓的学识,每每上课顺着课文材料便讲起了相关的课外文史知识,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只顾炫耀自己,以获得被崇拜的荣耀。然而,这样的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发现学生上课连课本都不带了。学生们说:我们的课堂不知道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究竟该拿哪一科目的教材呢?这一回答,给我当头一棒。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突然想到:学校是谁在学习?课堂是谁的课堂?难道老师的讲解就可以完全代替学生学习吗?语文强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上课学生听讲只完成了一个方面的学习与训练,这能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吗?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中,我觉得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太肤浅了。于是开始翻看一些教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理念,揣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汲取名师的课堂技法。在学习中,我知道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新名词,了解了“新课程改革”,明白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渐发现现行语文教学过分注重工具性,缺少对文学素养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于是我力主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教师应该走下神坛,走进学生中间;教师上课应该管住自己的嘴,开动学生的口。这一观点得到时任校长的认可,并得以落实。

从那以后,发展学生便成为我的教学追求。我设计并撰写了《开放性语文教学》作为校本课题进行实践研究。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指导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加大对信息资料的回收与利用。我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第一层级可以不上语文课,按照事先跟老师研讨规划好的读书清单直接到图书馆阅读文学作品;第二层级在课堂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有选择地到图书馆自主阅读。因为带两个班级的语文课,所以把第一类学生编成一个大班级,起名叫“课外实验班”。学期末,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考核。我提议让他们跟着高三月考进行测试,结果出人意料,22 位学生的语文平均分名列所有高三班级第二名,有三位同学的成绩进入年级10 名。有了这一数字,我更加坚定了语文教学改革信念,将“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教学方法推广到备课组内,得到了好多老师的赞同和支持。但教学改革的道路仍很漫长。我继续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在哪里?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才能促成学生学习群情奋起?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生命生长点?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始终充满困惑。终于,《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让我若有所悟。

这是工作的第四年,又一批孩子成为我的学生。我照样拿着准备好的教案来到教室,想要给学生讲诗歌学习的要领。当抛出“诗歌不应在分析中领悟,而应在朗读中感悟”的观点时,一位男生自告奋勇朗读了《沁园春·长沙》,其声音极富磁性,引来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我听后,不觉一怔:学生中竟有这样音质特别、底气十足、诵读韵味极佳者。这节课不妨就以朗诵为突破口,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我让所有学生闭上眼再听一次这位学生朗读《沁园春·长沙》,并通过想象构建一些充满诗意的画面。他的朗读的确与众不同,声音时而雄浑,时而激昂,时而欢快,学生们陶醉其中。更有趣的是听完朗读后,学生的发言都能切中要害,说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并能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朗读本是进行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技能训练的学习活动,但这节课中,学生已超越了这些,他们用声音传达了作品的内涵,诠释了作者昂扬向上、心系祖国的情感,他们在朗读中享受着诗歌崇高的情感美。我终于理解了余映潮老师说的“朗读是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快乐心境的文学活动”这句话的内涵,也明白了孙晓娅在《诗歌的三个维度》中提到的“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的观点。

2003 年,我调入忻州师院附属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期间,为了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我又将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定位在“读赏写”三位一体教学上,引领同组的老师们一起学习研究制定出《高中语文读赏写三位一体教学方案》,开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一教学策略改变了语文教材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割裂的现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读写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学习的主人,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由此一路凯歌。我所带的班级,高中三年生均年读书量达40 本,最多的同学超过70 本。在大量的文史哲


等书籍的熏陶下,学生的思维品质、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都得到提升。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又提出“朴素语文”的教学主张,并提炼出“语文读赏写个性化发展教学理论”,为进一步教研究奠定了基础。在2008 年全省示范高中评估中,我执教的《雨霖铃》一课,受到听课专家组的普遍认可。时任专家组组长的原长治二中校长缑国禧说:“我在示范中学评估过程中听300 多节课,这是我听过的课中讲得最好的一节。”当时,我采用的就是“读赏写”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缑校长为此还专门在教学反馈会上以我的课为例作了一个小报告。在2017 山西省基础教育首届教学成果评选中,我的《高中语文“读赏写”三位一体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获得特等奖。

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完成了不少教育教学成果。先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语文》《现代语文》等专业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 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10多项,在省内外作示范课和讲座40 多场。同时,被评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培训教学专家、山西省学科带头人等,2019 年晋升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所有这些荣誉的取得,都在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荀子·修身》中说:“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不管路程远近、事情大小,要达成,就得行动起来,且做且进步。我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栗树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16b18058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