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社会融入、留守儿童与流动人口性犯罪的研究》,欢迎阅读!
基于社会融入、留守儿童与流动人口性犯罪的研究
作者:寇静恬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0期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流动人口是性犯罪行为的高发人群的研究,利用长期游离在社会边缘未能融入社会的人群,做了中国裁判文书网性犯罪数据和CMDS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考察了社会融入情况对流动人口性犯罪率的影响。首先研究发现,社会融入程度的提高可以显著地减少流动人口的性犯罪率,其次探讨了社会融入对于影响流动人口性犯罪率的机制,以及异质性作用,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减少性犯罪率,需要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与排斥制度,通过提高流动人口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促进流动人口家庭整体迁移,打造和谐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社会融入;性犯罪;劳动力流动;留守儿童;社会保障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犯罪率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发布了《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性侵类犯罪》(以下简称《性犯罪报告》)统计了2014年1月1日到2016年9月30日的有关性犯罪的一审审结案件数,该报告显示2014、2015年的性犯罪审结案件量都在25000件以上。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2014—2017年的性侵犯类犯罪抓获案件量,我们计算出了2016—2018年的审结案件量,更是大幅提升至接近40000件性犯罪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使得被害者身受伤害,心受残损,对于受害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1、问题分析
对于我们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流动人口增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乃至中国犯罪率的上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政府也关注到了流动人口的收入问题。目前,流动人口在客观收入已
实现一定的提升。《报告》数据表明,2015年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达到了4600元,相较于2013年、2014年,上升了34.0%和19.0%。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可由于制度性壁垒等结构性因素,流动人口在社会、心理、文化与身份方面的融入,仍面临种种困境。
2、模型的建立
性犯罪数据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微观数据的整理。裁判文书网开通时间为2013年7月1日,虽然在各级法院的努力下,制作于2013年之前的文书也陆续被公布,但考虑到数据的全面性,本文选取2014-2016年的31774条性犯罪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再用2000年的人口占比,利用式(1)加權得到两两地级市之间的方言距离:
其中,表示A市中县i的人口在A市总人口的占比,表示B市县j的人口在B市总人口的占比,即县i和县j间的方言距离。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方言距离进一步进行了处理,利用省份中地级市的人口比重,得到了以户籍地和流入地省份作为划分单位的方言距离。
其中,为从省份i向省份j流动所面临的潜在方言距离,为流动人口的一组人口特征,为流入地省份的经济文化特征,为户籍地的省份固定效应,为干扰项。在控制流动人口特征以及地区经济文化条件的基础上,用方言距离解释该地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程度,并基于回归系数得到该市有户籍迁入意愿的流动人口比例的预测值。 3、模型的求解
通过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的方式来考察社会融入程度对于流动人口性犯罪率的影响。仅在控制省份固定效应的条件下,加入了社会融入变量,结果显示社会融入程度与流动人口的性犯罪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来看,愿意迁入户籍的流动人口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性犯罪率将显著减少0.85%。加入了控制流动人口初始心理状况的留守背景变量,结果发现社会融入对于性犯罪率的影响效果仍显著为负。同时,我们注意到留守背景与性犯罪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来看,有留守背景的流动人口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性犯罪率显著增加1.46%。此时,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力度以及显著性都有所下降,但仍有一定解释力度。加入的地区经济变量中,人均GDP的系数显著为负。
动力的吸引力也就愈强,所以,经济变量的加入可能对社会融入程度带来的影响有稀释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进一步以“方言距离”为“户籍迁入意愿”的工具变量,对社会融入与流动人口性犯罪率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流动人口在医疗、住房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与城镇居民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结论
近年来,性犯罪问题随着社会文化的开放、女性地位的提升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特殊类型的刑事犯罪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危害性。随城市化的进程,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加剧了社会治安问题,其中,流动人口的性犯罪率更是居高不下。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性犯罪数据和CMDS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社会融入程度对于流动人口性犯罪率的影响效果和异质性特征,社会融入程度对于流动人口的性犯罪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41-49+91. [2]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03):119-132+244. [3]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蔡昉等著,2003
[4]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01):125-136+2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0fafb74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