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微课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改变》,欢迎阅读!
微课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改变
微课是不仅是“互联网+教育”时代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具有短小精悍、类型多样、技术简单、使用方便、交互性强、效果良好等诸多特点。微课“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微课的“精选性”可以让学生学到更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内容;微课的“简短性”让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保持高度注意力的专注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的“多样性”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实现开展“按需学习”、“因材施教”;微课的“可视化”可以让学生基于视频载体的情景化、交互式、体验式的学习,提高学习品质。 一、微课缘起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即以围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时为单位的开发模式,容易导致资源粒度偏长、资源类型单一、资源容量偏大,并且制作成本较高、交互体验性差、使用效果不好。针对传统资源建设存在的诸多弊端,在多年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实践、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笔者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一种“短”(过程短、时间短)、“小”(内容小、容量小)、精(设计精、制作精)、悍”(应用广、效果好)的全新资源类型:“微课”,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微课学术论文:《“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10期),并在佛山市开展了首届中小学微课征集评审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引起当地及省内外媒体关注。自此,拉开了我国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帷幕。 二、微课发展阶段
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和理性,其内涵与应用等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根据微课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关注重点和影响范围,可以大致将我国微课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探索期:2011年以前。以首次提出“微课”概念、发表第一篇微课学术文章、开展了第一次地市级微课征集与评审活动为标志。主要关注微课的概念与特点、微课的资源构成与类型、微课的制作方法与技术,微课的存储与管理等外在“技术性指标”,重在引领大家从“传统资源建设”转向“微课资源建设”。而对微课的理论研究较少,应用也局限于“展播和观摩”阶段。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微课,影响范围交小,只限于佛山市及周边地区。
快速发展期:2012-2013年。以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和2012年11月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启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标志。紧接着,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微课比赛,使得微课概念迅速普及,微课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微课设计制作及培训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一大热点;微课数量急剧增加,主题式、专题化和体系化微课受到关注;微课教学研究和应用实践蔚然成风,微课研究成果众多,观点纷呈。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竞赛评比”为主发展方式,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微课热”现象,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应用深化期:2014-2016年。以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慕课、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兴在线教育方式的兴起为标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高职高校、研究机构甚至社会企业加入到微课实践与研究中,微课的内涵不断丰富、微课理论得到进一步充实。这一阶段微课开发由“重技术手段”转向“重教学设计”,微课类型和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微课质量不断提升。微课的教学应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微课与课堂教学、微课与翻转课堂、微课与慕课教学、微课与混合学习、微课与移动学习等领域形成的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微课应用效果显著。
反思提升期:2017年后至今。这一阶段表现为“微课热”有所下降(如微课相关的竞赛与培训活动减少),关注度不高(领导不够重视,微课研究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减少),出现一些“质疑微课”甚至“贬损微课”的声音(如“微课过于短小和浅层次,没有多少学习价值”、“微课是碎片化学习的帮凶”、“微课仅是信息化的作秀与专家的炒作”),微课发展似乎步入一个相对平
静的“深水区”或“高原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因素(如教育信息化领域新技术新思想新媒体的发展迅速,新的研究热点重点更迭频繁。如2015年后“互联网+”和“教育大数据”概念的出现,热点迅速转移到物联网、云课堂、学分银行、网络直播、3D打印、创客教育、人工智能等),又有微课自身内部“小环境”的因素(如微课理论基础薄弱,理论体系缺失,研究范式单一,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导致微课质量不高,应用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三、微课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改变
“微课”的出现,被专家誉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最有前景的一项革命性的教育技术,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无论是对教师、学生还是社会公众的学习,都产生了直接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
1.微课开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一种全新的资源建设模式。
微课的产生顺应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满足了学习者日益高涨的碎片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求。微课从小处入手,重点关注于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要素)的设计制作,以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载体,并整合了导学案、任务单、练习题、评价表等辅助性学习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可视化学习环境。其与传统的教学资源(如课例、课件、教案、试题、论文、案例等)等相比,微课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适用对象、使用方式等都大不相同。广大教师对微课这种全新的优质资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对微课的教育应用前景充满期盼,并在教育技术专家引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纷纷加入微课开发的队伍,形成“全民微课”现象,迅速建成了一大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优质微课教学资源库,有效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
2.微课极大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
传统的资源建设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为中心”的范式,即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主要服务教的“教”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理念是“学”,即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能自主、个性、差异、高效的“学”,从而达到优化学习体验、提升学习的品质的效果。此外,微课制作技术简单、表现形式多样、可分对象分层次设计、数量种类丰富、交流共享便捷等特点,恰好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自主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特别是近几年,微课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如分层教学、走班选课、校本课程建设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在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慕课教学、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先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推进了“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落实。
3.微课成为了教育信息化领域最活跃的因素,加速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得其具有制作简单、使用便捷、适切性好、应用面广、效果良好等诸多优点,很快成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最活跃的一个要素,被誉为“能够焕发教学活力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桑新民,2014),“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单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微课不仅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如在课堂可用于创设情景、辅助教授、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实验演示、归纳小结等),更能有效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微课“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更符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微课的“精选性”可以让学生学到更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内容;微课的“简短性”让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保持高度注意力进行专注式学习;微课的“多样性”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性,实现“按需学习”、“因材施教”;微课的“可视化”可以让学生基于视频载体的情景化、交互式、体验式的高效学习。微课的多种属性和应用灵活性,使得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课程载体、学习资源,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用途,有效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程。
4.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5.微课成为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一个简短、连续且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由于视频具有信息量大、表现丰富、情景真实、交互性强等优点,微课不仅可以记录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更可以记录教师的教学为行、教育智慧,既是一种融合了教师“温度和情感”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教学研究与反思资源,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教师对个人不同时期制作的不同微课进行分析和反思,可以梳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凝练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观摩互联网上优秀教师的微课(网上听微课、观微课、评微课),可以直接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开展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性和跨区域微教研活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吸引更多教师、聚焦某个主题开展协作式、深层次的教研活动,实现教研过程数字化、教研成果最大共享利用。因此,微课为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一个新平台。
6.微课有效促进了我国的教育公平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微课在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2.0”阶段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并在我国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三通两平台“中“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核心组成因素,优质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微课又是新的网络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延伸了学校教育的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微课、社区教育微课、职业技能微课的出现,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成为了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为加速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微课发展趋势
一是微课开发模式上,将跳出“碎片化”的局限,迈向“体系化”时代。当前的微课过于关注单个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知识过于零散、碎片,结构体系差,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未来的微课将会是在微课程专家主导下的基于“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建设导向。让微课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零散走向体系,要深入到学习者高效学习体验的“自我知识体系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的深化应用阶段。
三是微课制作技术上,交互式学习、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在、人工智能式微课将成为新宠。特别是交互技术设计(如师生互动、虚拟仿真、3D视频、在线评测反馈等)来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到微课教学活动中来,与微课里教师、同伴、问题、任务等进行“互动”与,协作学习。 四是微课建设主体上,将从“封闭制作”走向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众筹”与“联盟”。在“极简教育技术”时代,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企业以及任何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员,都可以将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加上自己的创意制作(创作)为个性化的微课,并发布共享。人人都是微课的生闭者与消费者。
五是微课应用方式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微课学习平台将会百花齐放。微课平台设计要考虑到用户的“应用体验需求”而不是“资源数据管理”,构建智能化与个性化并重的微课学习环境,形成一个群体性学习社交区域,产生更多的智慧型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0cb9bf9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