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坡地建筑解析》,欢迎阅读!
坡地建筑设计浅析
摘 要:现如今,在土地资源危机、环境生态危机的影响下,建筑设计的重心已更大的从平地转移向坡地上面。坡地建筑因其地貌形态多样,具有丰富独立的层次感和自然景观。本文首先解释了坡地建筑的定义及其独有的形态特征,进而分析坡地建筑设计的六个关键因素,并以长城脚下的公社为例分析山地建筑表达形式。 关键词:坡地建筑;建筑形态;要素分析
坡地是一种具有一定倾斜度的自然场地。我国的坡地面积远大于平原面积,在强烈的现代主义风靡全球的同时,建筑师开始逐渐的归于传统,重视地域建筑的设计。坡地作为其中最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愈发地受到欢迎。坡地是自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然而由于它千变万化,庞杂浩繁,因而很难准确地以某一种方式加以分类。于是坡地建筑以一种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姿态存在着。
1 坡地建筑的定义
坡地建筑,即建于地面起伏较大处的建筑物,因其独特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塑造了独特的建筑个性。一般是建设在坡度为5%-25%的坡地,表现出良好的适地性、节地性、通达性和安全性等人居环境的条件要素。坡地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使坡地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服从坡地自然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使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使人们享受自然景观的美妙和山水的灵动气韵,同时坡地建筑特有的空间形态也给予了建筑师无限的遐想,给大自然增添了生动景观。
2 坡地建筑特征
2.1高度和空间
古时候人们就利用高处的建筑进行防御,坡地建筑的高度相差十米左右,坡地建筑处于不同的高度差上,空间范围是多方向发散式的,不同于平地式的建筑的静态的空间范围,缺少灵活性和空间想象力。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天地接近,从而使心境更加开敞,舒畅,这也是为什么休闲建筑大多建在山林或海滩的原因。
2.2景观和视线
坡地建筑以山地为依托,将代表山地特色的“山、
水、风、光”四大元素渗入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细节中,建筑与坡地的自然肌理相互融合,相互映衬,使建筑在视觉方面层次丰富,实现更加开阔。建筑为环境增色,环境为建筑添彩。在人们心目中,坡地是最自然的自然景观,人们在坡地建筑中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风光,而且在不同的高度都会有很好的视线景观。阳光充足,空间极富想象力,跟平地建筑相比具有更好的私密性。 3坡地建筑设计上的六大重要环节
(1)充分发挥坡地的特点
相对于平地而言,坡地建筑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地面的不平整性对人的行为限制。所以在进行坡地建筑进行设计时,不需要将平地建筑设计的元素添加到坡地建筑的设计中。相反,应该尊重山坡地形的特性并且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建筑与地貌、地质等条件相符合创造新的建筑形式,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建筑空间。 (2)建筑的形体特征
坡地建筑依附坡地而建,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遵循坡地的形态特征,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发挥坡地环境的优势。但是建筑在设计时也不能过分的依附坡地,不能进行大面积的开挖和填方,这样不但破坏自然景观,而且会降低坡地自身的优势。建筑师不能按照平地建筑的设计思路,要充分的发挥坡地地势的高度落差,要与原环境相符。 (3)道路交通
坡地道路的设计应该根据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具有有一定的高低起伏,要避免设置过高的挡土墙,进行必要的人车分流,针对人车进行不同的坡度设计。而且,坡地道路的建设成本较平地道路更高,所以更多的采用自由式进行布局。主干道和之路结合布置,如果地势允许,还可以将各个尽端式道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环。
(4)雨水的收集及山体的排洪
坡地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问题。所以在对坡地建筑设计的最早期就应该充分考虑雨水收集和排洪的问题。所以将排洪沟和雨水收集管与园林环境相融合,将其转化为环境绿化的一部分。 (5)建筑通风防潮问题
坡地建筑地面的防潮问题可以采用新型的地面防水材料,然后做好建筑的地面防水,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潮湿。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架空法。架空法适合于小型的建筑物。那方地区空气潮湿,适合整个建筑的底部架空;而北方较为干燥,只需要将建筑架高半米就可以很好的交接潮湿的问题。 (6)控制成本
成本问题是限制坡地建筑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较平地建筑,会增加20%-30%的成本。坡地建筑不同于平地建筑,坡地建筑要根据地形和地势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和建筑,要最大化的发挥地形的优点,减小地形缺点的影响,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坡地建筑的成本。
4国内典型坡地建筑创作的实践
长城脚下的公社(图1)位于长城脚下的一个8
平方公里的山谷里,由亚洲12位杰出的建筑师共同建造完成的。公社整体建筑风格延续“现代主义”“极简主义”风格的经典样式,注重使用大型的基本几何立方体,使建筑呈现出原始而单纯的形态。公社的设计师们注重将人们所向往的心灵上的空间感和存在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并且将长城,绿树这一系列环境因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摆在了突出作品的首要置。
图1 长城脚下的公社俯视图
4.1 二分宅
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人工建筑与自然的协调是二分宅外部空间最主要的特征。二分的建筑与二分的山岭围合成的内敛空间是民族建筑的表征,如图2所示。“土宅”的庭院是一个“V”字形的向山岭和溪流开
敞的绵延空间。山岭构成了它的另一“墙”,“二分”
图2 二分宅效果图
分裂仅是弹性建筑的多种状态之一,这座分裂的房子并非一成不变。两半间的角度可自由调整,使之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在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建筑体量、色彩及建构方式都尽量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并未利用通顶的墙体来机械地划分空间,而是结合地形高差形成室内的台地空间,保证了空间的流动性和良好视景的结合。借助中国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传统,“二分宅”用胶合木框架作为结构,用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夯土墙围护,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保温隔热性能俱佳的夯土墙可形成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质量;同时在使用者较少的情况下,“二分宅”可仅开放一侧,以节省运行和维护费用。
这种最原始的夯筑法也成为了施工难度最大,最好成本之处。撇开基地剖面的复杂因素不谈,即使两翼完全被摆在平地上,当其角度的变化超过某些临界值时,人们会自然地想到,两翼内部的空间组织会失去原有的平衡,而不得不加以调整。这种调整是否会幅度过大,以致使某些住宅类型更倾向于成为特定的单个案例,而不再从属于先前"二分宅"的空间原型。显然,张永和在如此宽松的条件之下将两翼分开是故意为之,然其线性路径的内外穿越势必影响空间的安定性和私密性,却是以牺牲功能性为代价的。
4.2 竹屋
图3 竹屋效果图
“竹屋”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
下面一层在山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上面,丰富的错层和迂回的空间形态既形成了丰富的空间秩序。竹屋设计有两个重点:一是与土地结合,二是精度调整。隈研吾尝试将长城特有的“就地构筑”方式运用到此建筑中,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小心翼翼的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放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隈研吾以长城周边环境的精度为基准,将建筑粗犷化,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至于材料,隈研吾发现在中国常被用作搭建成藤架的竹子,其粗细程度非常适合做这个建筑的主要材料,因而有了竹屋的构思,如图3所示。竹屋内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那座由竹子围成的,有浅水环绕以及穿透的视野,充满禅意、光影多变的茶室。竹子、石板、水和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化成一個洗涤心灵的场所,身处其中, 不只让人感觉舒适,思绪也会渐渐平缓下来。
然而,建筑艺术需要扎根于本土的需要。“竹屋”以其“自上而下”的思维及营造方式,与地域文化和生态美学却是背道而驰。虽然隈研吾采用了竹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尝试在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建立一定的连接,但是选用的竹子并非北京本地所产,这种在外地预制完成再运到建设场地进行组装的方式显然并非是“绿色的”,势必会增加运输的能源并破坏地球环保,也不利于地方化和本土产业化。更为严重的是,竹构的形式还无视地域气候要求“北保温、南遮阳”的基本原则,作为寒冷地区(北京近郊)的建筑,保温是第一需要,而通透且毫无蓄热功效的“竹屋”,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也许“竹屋”仅供夏季避暑之用。
结束语
坡地建筑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和
经济发展,坡地建筑活动也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发展趋势:功能类型日益多样化、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及生态学观念的引入为坡地建筑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陈薇. 坡地建筑设计的方法[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 版),2013,(35)
[2] 饶鑫. 坡地现代住宅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
版),2011,(13)
[3] 陈洋.斜坡地建筑设计分析与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3,(12): 6-7.
[4] 吕芸莹. 浅析坡地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2,(28):3-4.
[5] 郭壮. 浅析城市坡地地基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0b4a13077232f60dccca1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