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西陂泛舟》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城西陂泛舟》翻译及赏析
《城西陂泛舟》翻译及赏析 城西陂泛舟 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前言】
《城西陂泛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内容主要是描绘一场设在楼船上的歌舞宴会的盛况,表现了皇家极其奢侈的生活。形式上看,此诗格律不是很严谨,反映了七律成型初期的不成熟状态。
【注释】
①陂(音bēi):池塘。城西陂,即杜诗中经常提到的渼陂,是由终南山谷中的水,和胡公泉之水汇集而成的一个湖泊,周回十四里。关于其名称的“渼”字,有两种说法。《十道志》(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而朱鹤龄注:渼陂,因水味美,故配水以为名。《长安志》:渼陂,在鄠县西五里
②青蛾:青黛画的眉毛。皓齿:洁白的牙齿。楼船: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外观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层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和信道,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
③远天:高远的天空。这里指音乐声传的又高又远,所谓“半入江风半入云”(《赠花卿》)
④信:仇兆鳌注:信,任也,任其自动也。《杜诗镜铨》:杜诗信字多作任字用。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⑤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杜甫有著名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所描写的“迟日”风光也是春天的景色。徐看
锦缆牵,实际应该是“看锦缆徐牵”。诗歌之中常常因为格律或对仗的需要而移动字的位置。王嗣奭:船大而行自缓,故云“徐看”
⑥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舞乐中的常用之物,多见于唐诗。杜甫在另外一首描写船上歌舞的诗《艳曲》中也写到“江清歌扇底,野旷舞衣前”。摇,指水中扇影摇曳
⑦蹴:踩,踏
⑧酒如泉:《汉书·地理志》载有酒泉郡 【翻译】
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杜甫43岁,地点在长安。清朝顾宸指出:“天宝间,景物盛丽,士女游观,极尽饮燕歌舞之乐。此咏泛舟实事,不是讥刺明皇,亦非空为艳曲。”
【鉴赏】
此诗写皇家的豪华生活。仇兆鳌《杜诗详注》:“此泛陂而志声妓之盛也。”[1]
首联首句“青蛾皓齿在楼船”中的青蛾皓齿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在古代,携妓出游,是所谓“雅事”。青蛾,当时仕女的青眉并不是像后世那样细细弯弯的,而是用青黛涂描得很大,呈瓜子状斜峙,如同两只青蛾,故称。这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次句“横笛短箫悲远天”,由于笛声音色高亢哀厉的缘故,古人经常用“悲”之类的词来形容笛箫之声(特别是笛声)优美。例如江总诗:“横笛短箫凄复切”(《梅花落》)。杜甫在七律《吹笛》诗中也写道:“谁家巧作断肠声”。横笛相传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唐代笛子横吹,是没有笛膜的。杜甫曾有诗:“晚来横吹好”(《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所指即吹奏这种横笛。
颔联:“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象牙作帆樯,此乐府之侈词;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这里所说的“甘宁之侈事”,见于《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览》卷771)。
颈联出句“鱼吹细浪摇歌扇”的`鱼吹,仇兆鳌注认为典故出于
《列子》,但查《列子·汤问》,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只见“鱼跃”,而未见“鱼吹”。尽管出处未知,“鱼吹浪”后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被清朝杨林兰选入用于教初学者的《声律发蒙》:“落叶缤纷鸟出林,浮萍聚散鱼吹浪”。联系到下句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天气闷热,气压低,所以这时候一些水里的鱼儿连连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谓“鱼吹”),有的还纷纷跃出水面。对句中的“燕蹴飞花”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因为气压低,当时燕子也就飞得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杜甫近距离观察到“燕蹴飞花”。这种气候情况易发生在麦收前后(阳历6月份左右),特别是第一场大雨来临之前。“燕蹴飞花落舞筵”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绝句》)的景象很相似,看来当时的燕子准头很好,既能踩到飞花,又能击到飞虫。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生活观察很细致。杜甫很喜欢燕子,在诗中共歌咏76次,而且又有诗专门写燕子,其中一首为七律。
尾联“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写小舟送酒,用反问句。清朝边连宝指出:“小舟送酒,若用正说,便味短而少力。”(《杜律启蒙》)
此诗颌联、颈联均失粘,是一首拗体七律。不过,此时的作品和杜甫后期(特别是入夔州以后)的有意为之拗体七律意义不同。仇兆鳌《杜诗详注》:“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此诗“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如太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放处,但气体稍平,却不能如此雄壮典丽耳。”这反映了七律在刚刚成型的初期尚不严谨,而且杜甫本人当时也处于七律创作的学习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fff75aeba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