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

2023-03-06 04:26: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献综述范文》,欢迎阅读!
范文,综述,文献
文献综述范文



权力在最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者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米勒等,2002P641)。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公共权力的扩张性、自利性和腐蚀性等特征,使得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成为公共生活和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本密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可以根据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组成结构和运作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干基本类型,如内部制约机制与外部制约机制、横向制约机制与纵向制约机制、制约机制与监督机制等(沈荣华,2006吴丕等2007提出,可以根据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标准和方式等五个要素对监督体系进行多种分类,并重点阐释了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国家监督(包括立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关的监督)、政党监督(包括共产党的监督,政协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与组织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陈奇星等(2008)从行政的视角出发,把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分为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前者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家司法机关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六个方面;后者包括政府内部的一般监督和行政监察、政府审计等专门监督。虞崇胜等(2008)主张,在探讨中国式的分权制衡模式时,绝不要去效仿西方经典意义上的对称性制衡模式,应该跳出既定的西方经典话语编制的种种神话,构建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制衡体系来,比如探讨中国政治体系中非制度化制衡、领导与被领导的非对称性制衡、执政与参政的非对称性制衡、决策与执行的非对称制衡、以及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非对称制衡关系等。可以说,我国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至少在形式上已表现得非常周延,可谓内外结合、相互补充、刚柔相济(程竹汝,2007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政治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梁波,2009;唐莹莹,2009)。

2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在权力监督方面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在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何增科,2008a2008b)。然而,我国的监督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监督体系的整体功能不强,监督合力依然不够;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弹性很大或缺乏可操作性;监督方式较为单一,前“漏监督”、事中“虚监督”和事后“软监督”现象广泛存在;监督对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而监督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选举问责和分权制衡的横向问责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权力监督制约的闭合性(吴丕等,2007;王冉晶,2007;陈奇星,2008;何增科,2009b)。另外,陈建华(2007)强调了权力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三个机制性问题:一是领导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二是公众的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三是公民的选择权实现机制不健全。何增科(2008b)认为,我国现行监督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党政权力监督体系强而社会权力监督体系弱;执政党对国家政权监督强而党内监督弱;权力监督强而分权制衡弱;专门机关监督强而人大监督弱;对下级监督强而对同级主要领导监督弱;自我约束强而外部约束弱;党纪政纪监督强而法律监督制约弱;制度预防强而技术预防弱。

3)完善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对策思路。王寿林(2007)认为,制约和监督的


实现途径包括: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健全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健全法律规范机制,法律制约权力;健全责任约束机制,以责任制约权力。沈荣华2006提出,较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权力制约机制包括以权力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以监督制约权力、以市场制约权力、以规则制约权力和以透明度制约权力等6种模式,构建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路则是:合理界定政府行使权力的边界和方式;对分权制衡做出制度安排;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将权力运行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闫德民(2009)主张,构建一个以道德制约为先导、以法律制约为规范、以权利制约为根本、以权力制约为核心的完整和有机的权力制约体系。汪波2009认为,中国的权力监督应充分发挥政治场域“存量资源”,以“权利—效率间均衡”为价值导向,充实与发展两大支柱:人大制与现行八二宪法,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机制。另外,已有大量研究提出了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具体对策,如:改进和完善党内监督的体制机制(王树春,2007张斌,2009马恩,2009开发党际互相监督的资源,健全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浦兴祖等,2003;王邦佐等,2007;张建民等,2009);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李景治,2009;汤维建,2009);构建信息公开机制和权力平衡机制,实现民主用权(张国庆等,2009;林文肯,2008);完善对司法裁判权的外部监督机制(李卫红等,2007);增强行政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陈奇星,2008;秦荣生,2007);加快权力制约和监督立法(陈建华,2007);强化公民的监督权,健全社会论监督机制(程竹汝,2007;童兵,2008a)。值得强调的是,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缺乏整合的问题已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注意。本课题首席专家陈国权2000早就提出要对政治监督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并认为其中的关键是要给监督体制注入活力,强化各政治监督主体之间的责任纽带和维护政治监督主体的权能与独立性。朗加2005从监督运行的体系内整合、运行机制的配套与衔接、运行机制的动态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陈奇星等2007强调了加强监督立法、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建立统一情报信息网等三方面的工作。吴振钧2008)提出,必须加强各种监督力量的协调,理顺各种关系,努力实现监督网络化,形成整体合力。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公共权力运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理论与实务界已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之间关系的认识较为模糊。有些研究把制约和监督截然分开,讲制约时不讲监督,讲监督时不讲制约;有些研究则把制约和监督简单地等同,不作仔细区分。实际上,制约和监督虽总是相辅相成,但还是有所区别和侧重的。一般来说,制约侧重于双向关系,主要是平级或权力均衡状态下的互相制衡与约束。而监督侧重于单向关系,要是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外部对内部或主导机构对附属机构的监察与督促。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本课题将充分考虑权力制约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同侧重。

第二,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网络化构造关注不够。虽然已有研究对我国纷繁复杂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进行了罗列,但是列举式的研究不仅没有把复杂事物简单化,反而显得有些杂乱。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整合工具(本课题选择了网络治理)来对我国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便于人们一目了然地获知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的结构特点,并较为容易地发现其中的问题与改进的思路。

第三,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整合研究未具体化。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提出了要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进行整合与优化。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还未能系统地提出促进体制整合的具体机制。也就是说,许多研究都在强调应该整合,但又没能发展出合适的工具。本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ff6b5292af90242a895e5f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