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必修二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苏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但许多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发布,标志着苏俄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③贸易: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5.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国家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2)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 思想上高度集控。 4.评价:(1)成就: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 教训: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重点突破: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1)背景:战:国内战争,物资匮乏;新: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2)主要内容:A.农业:战:余粮收集制;新:固定粮食税;
B.工业:战:工业国有化;新: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C.商业:国家垄断贸易;新:市场自由贸易; D.分配:战:平均主义;新:按劳分配;
(3)特点:战:国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新: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4)教训:战:对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了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2)内容:都涉及了农业、工业、商业、分配等领域;(3)作用: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第 1 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措施:(1)农业领域(改革重点)【玉米运动】;(2)工业领域 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 3.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 2.内容 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重点:承认市场对经济的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 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实行多党制,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结果:改革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四.苏联二战后三次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 三者的相同点:
(1)都面临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2)都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3)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4)改革都失败了,但是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 三者的不同点:
(1)背景:A.赫: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勃: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C.戈:20世纪80年代,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2)指导思想:赫和勃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3)具体内容:赫鲁晓夫改革先从农业开始,重点是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是经济领域,涉及到政治领域;
(4)结果:赫鲁晓夫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还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3.认识: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五.重点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1.不同点:
(1)背景: 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危机;胡佛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失败; 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2)内容:苏联: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农业、分配等领域;
美国:以工业改革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社会立法等领域;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农村后城市,涉及整个经济领域,全面改革; (3)特点:苏联: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美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作用:苏联: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相同点:
第 2 页
(1)背景:都是各国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改革;(2)目的: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都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3.认识:发展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要有机结合。
第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fbe0426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