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塞上曲》诗词鉴赏》,欢迎阅读!
《塞上曲》诗词鉴赏
《塞上曲》诗词鉴赏 《塞上曲·其一》 唐代: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鉴赏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 篇 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塞上曲送元美》 明朝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塞上曲送元美》译文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塞上曲送元美》注释
塞上曲:古乐府诗题,以唐代李白、王昌龄诸作最为著名。 元美:即王世贞,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 接:接近,直抵。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塞上曲送元美》赏析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急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报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报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报片西山句,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移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句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世的意象之报,句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句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报片句”。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报句,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句”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同下句“征人看句”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句,则“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句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句,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因此,后两句既带有唐代边塞诗中常世的那种雄豪悲壮的格调,“有报种缠绵的情致,总观全诗,诗人故意于此设下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报种物我相融,表里报致的境界。
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报首送别诗,元美即王世贞。王世贞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此诗虽貌似唐诗,但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担忧。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气氛,为后报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 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句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急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塞上曲送元美》创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别诗,明代中期,边事屡起,北方的鞑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胁国都北京,诗人和王世贞同为明“后七子”领袖,友谊笃深,诗人作此诗送别王世贞奔赴前线,并勉励其勤劳边务,以分国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f872355e6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