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和

2023-03-21 08:2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之初,性本和》,欢迎阅读!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和

人性或人的本性是指人的天赋的本性,是指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属性或本能?人类的本性是从猿类所延续的机体、行为和心理的均衡?和谐的特质,所以,人之初性本。中正、平和、协调、平衡是人类道德、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原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核心观念。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那里去?这一古老的发问表达了人对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一问题涉及的是人对自身的本质或本性的深层追索。关于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从来就是哲学?宗教?人类学?社会学,甚至科学所探索的问题?我们对宇宙的起源、万物的存在、及量子?基本粒子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我们人类自己的本性却似乎从无定论?人性问题虽然复杂,但我们还是从未放弃对此的思考和探索。



一、人之本性

本性通常指本质的性质、品质?功能作用,是各种变化的属性中期主要作用的、稳定的性质。人的本性也就是人之初——还没有受到社会教化、规范和约束的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不是在后天接受规范学习而成的,是先天秉赋的自然本能?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人的行为,都映射了基本人性,人既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在自然属性中,人性本无善恶之分。问题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属性是一种什么样属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形成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存?本能即本性,是生存的心理欲望,它是支配人行为最根本的原动力?理学研究表明了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后天通过教育学习在追求生存和利益的方式上,会分化出善恶的差别,从而形成了善人与恶人区分,所以有人性本私,善恶并存



种种观察和分析都表明人类从猿类发展而来最主要的精神?心理品质是自我意识?意识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对自身的依托——机体的负责,是保持、维护自身机体的属性、功能作用。在社会价值观中,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也都包含了利己成分,但是人不会只为自身利益而活,社会群体中,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也具有为群体、为他人服务的义务。在社会系统中,人性会因环境的改变?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因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恶表现也不尽相同。但人性也不可完全解放,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化了千万年,本性的东西都已经经过改造,本性的完全解放,无疑是社会历史的倒退。一旦彻底解放人性,则不适应文明社会的人性之恶就会无从制约,引起文明水平的倒退,这也就解释了为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道德水平却没有提高,甚至下降的现象。



二、人之本性为

把人性仅仅归结为一种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还不够,因为生存本能是一切高动物都具有的,我们还要在生存本能中继续深入,把人的因素与动物的因素区




别开来,确定主要属于人的属性。人的本性是指与生俱有的性质,先天之性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人的自然?天赋的本性是在人的婴儿期或在人原始阶段所呈现的? 从生成的观点来看,人之初性本,是从猿类所延续的均衡?和谐的特质,这是人具有善根。从各种不同的动物中,猿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进入更高的层次,这是因为它(他)们具有生成的”“性质?从机体特征来看,类人猿没有猛兽的坚牙利爪和体力,也没有蛇虫的毒液和寄生,属于平衡型,但没有一种动物像猿类那样灵巧全面,所以,猿类更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是由构成的: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淮南子·精神训)。人的精神是由精气生成的?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现实世界是气生成演变而成的,是经过若干复杂的变化,造就的复杂性,生命是典型复杂现象,而人类则处于复杂的顶端?所以,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天人本是合一的,而人贵在于有精气”?中国古代把精视为最细微的气,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气是人生命来源,人的精神也是一种精气。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管子·业)。中国古代精、气、神三字是通用的,所以精神被认为是一种精气。中国古代精气的主要表征和功能特性就是中和。中医理论把人的机体看成是阴阳二气的运行,机体的健康运行是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依靠精气的自我节才能得以实现,如果精气不足,阴阳就会失去平衡,机体和情绪都会萎靡不振?人的精气、精神的本质是中和。



三、人性之和的社会发展

社会中,人性之和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观念。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社会教化,也是秉承了中和的原则,更强调了在社会关系中的协和。这一观念?概念的基本思想内容是适度和平衡?适度,或者说适中,说就是无逾?无过,这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原始之义,其主要是注重行为的适度性,认为合理是应保持适度的行为,而超出适度的行为则是不合理的?在人的个体而言,中正、平和是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中国儒家认为如果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也就能够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正常表达没有失控称为中,情绪表现恰到好处称为和。在社会关系中,如果社会中和,则能够天下太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庸)。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来养育、滋润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因为有为,又是自然进化的动因,因此,必须更关注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两者之间的对立



。总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二气到和气,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冲突?



和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包含了”?“概念的基本或主要含义是:并存、




兼陈各类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使不同的事物或认识得以互补?“夫和实生物,则不继(国语·郑语)?均衡?和谐也不是同一?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生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是主张多样化,否定同一?同则不继”?“同裨同,尽乃弃矣唯有差异性能丰长而物归之”?差异性之所以能丰长而物归,就在于不同的事物具有互生?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总之,事物可异而不可同,唯此方能济其不及,方能以成百物



2500多年前的中国老子就已经把和作为宇宙万物生成、生长的第一法则。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皆含有阴阳,因阴阳二气的互动、互冲而生,阴阳在万物之中的合和则为冲和之气。冲和之气是一种势,意指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状况?阴阳二气合和才有缤纷多彩的万物万象的呈现,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物之殊”?所以,阴阳二气协调则为和,和是万物化生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成为和”?所以,又有:阴阳和,则万物生(淮南子·氾论训)。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首先是能够延续,即能够生存,这对于社会系统尤为重要。能够维持?持续的是”?“”?凡事物或倾向都含有两个相互背离?对立的方面,只有当这两种因素保持平衡时,事物或倾向才处于一种合理的状态?对立因素只是分化生成的过渡,造成一种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相摩相荡的态势,形成一种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统一体,目标是使这种统一体能够在两种因素挤兑、推行中上升、前进。



性和是人类共有本质,但进入社会发展以后,因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会逐渐偏离的特质。中国古代从采集、狩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中和性。西方则进入了游牧、工商社会西方虽然也有和善的思想,但只是针对人自身,甚至只限于基督教徒同类,对自然及其他的民族则从未和善,没有达到大善近代西方哲学对人与社会的认识是建立在从希腊的思想家们继承过来的两分法之上的?这种两分法把人与自然一分为二,也是基督教传统的一部分,西方传文化的友善一开始就带有伪善的基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ee36e46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