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五章:守中

2022-08-15 14:01: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五章:守中》,欢迎阅读!
道德经,译文,原文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五章:守中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原文注音】

tiān dì rén yǐ wàn wù wéi chú gǒu shèng rén bù 地不 仁,以 狗;圣 rén yǐ bǎi xìng wéi chú gǒu 仁,以 狗。

tiān dì zhī jiān qí yóu tuó yuè hū xū ér 间,其 乎?虚而不屈, ng ér chū 而愈 出。

duō yán shù qióng bù rú shǒu zhōng ,不如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白话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刻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抛弃,并不爱惜。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作刍狗,让百姓随其本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

天地之间,就像一具风箱,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一旦拉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已见不肯相让,殊不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招致败亡,倒不如守着虚静无为的道体呢! [逐句译文]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场景解释]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

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

从此,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

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关于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 精神;孟子更以人性的义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时至今天,人们还常说 天理难容这样的话,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

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因此,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由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

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之天。 [读后感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大家都可能误解的一个词就是刍狗老子的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


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多了都是废话,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言多必失,反而会遭到争论不如求得内心的清静,和乐而不为。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在自然面前,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规律生存、进化、发展着。

人类不仅要用博爱之心对待自然,也要用博爱之心对待人类自己,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e8d8acd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