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刈麦》,欢迎阅读!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诗人由眼前农民艰苦的生活,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深感惭愧,整日都不能忘怀。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行为,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文章中用到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比:农民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与自己的“今我何功德,曾不是
农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 „„的情感
字词鉴赏:
灼炎天光:
灼,烧,烫。“蒸”、“灼”写出了百姓劳作的艰辛、痛苦,使人感受很真切。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惜,珍惜,写出了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痛苦,饱含着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主旨:诗词表现了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
劳动人民难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
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诗歌大意:炎炎赤日下,丁壮妇孺在辛勤劳作;因租税繁重而家田“输尽”的贫妇,在捡拾别人丢下
的麦穗。面对这一画面使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一生作诗很多,(诗
的风格:平白如话)其中以叙事讽谕诗为最有名,(有三个艺术特点。第一个特点:广泛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同情,其次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第二个特点,就是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有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一是对唐弊政“二税法”收钱不收物,“敛索无冬春”提出控诉:“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另一是宫市,《卖炭翁》深刻接露了这一现实,第三是“进奉”一说,《红残毯》中提出了血泪控诉“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振聋发聩。第三个特点爱国主义思想。《西凉伎》以老兵发出感慨“自从天宝干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这种情况下,戍边战将原应忠愤抗击,但事实却“遗民断肠在凉州,将帅相看无意收”,这种原因《城盐州》做了解释,“相看养寇为身谋,各握强兵固恩泽”,这些悲愤之作寄托作者的愁思。同时在艺术形式方面,讽喻诗也有自身特点:a主体的专一和明确,白自言《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实际是它讽喻诗的一般特色;b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刻画出了年迈的卖炭翁形象。又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来刻画内心矛盾;c鲜明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如《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却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做对比;d叙事和议论结合;讽喻诗基本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e语言通俗化。平易近人,是白诗的一般风格,被称为“老妪能解”。总的来说,讽喻诗之艺术特色是为其内容服务的,体现作者的忧国忧民心情。)
《观刈麦》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古今长歌第一”】。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他和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历任盩厔(zhō
u zhì)县尉、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
意义的。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练习:
1、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2、直接表现劳动人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足蒸土暑气 , 背灼炎天光。) 3、表现农民珍惜漫长夏日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揭示当时赋税繁重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的“惜”字用的非常好,请赏析。
惜,珍惜,写出了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痛苦,饱含着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7、这首诗除写了刈麦者,还写了一个拾麦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
8、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9、《观刈麦》中表达诗人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10、《观刈麦》中具体描写农民割麦苦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11、《观刈麦》是一首有名的(叙事讽喻)诗,诗人耳闻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提笔直书,字里行间充满 (同情)和(怜悯 )。
12、对《观刈麦》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C ) A.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即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B.诗中叙述了妇女领着小孩到田间给正在割麦子的青壮劳力送水送饭。
C.诗中最令人心酸的情景是青壮劳力辛苦劳碌的情景,他们累得筋疲力尽,却十分珍惜夏日长昼拼命干活,好像全然不知炎热。
D.诗人由眼前农民艰苦的生活,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深感惭愧,整日都不能忘怀。
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卖炭翁》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原诗自注:“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体裁:乐府诗 叙事诗 讽喻诗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nian第三声,同“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chi第四声),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xiao第一声)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e706eec5ef7ba0d4a733b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