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九回批注

2024-01-13 13:36: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林外史第九回批注》,欢迎阅读!
儒林外史,批注
儒林外史第九回批注

介绍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分为120回。第九回是其中的一回,本回以主角范进中状元及一起试举中的一些情节为主线,展示了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物在科举考试中的心理变化等方面。本篇批注将对《儒林外史》第九回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科举制度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儒林外史》第九回中,范进中状元的故事展示了科举制度社会的巨大影响。

1. 范进的家庭背景与努力

范进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最终成为了状元。这一点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以人的才能和努力为主要标准,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财富等因素。

2. 社会地位的改变

范进成为状元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奖励机制,他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使得个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科举考试中的心理变化

科举考试是一个极具竞争性的考试过程,考生们在其中经历了各种心理变化,这在《儒林外史》第九回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1. 试卷问题的不确定性

科举考试中的试卷问题常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使得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准确、完美的回答。范进和其他考生们在面对试卷问题时,产生了焦虑、困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反映了考生在考试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2. 答卷过程中的自信与自疑

在回答试题的过程中,范进和其他考生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选择和判断。有时候他们对自己的答案充满了自信,但又时常被自我怀疑所困扰。这展示了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心理上的摇摆与波动,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性。

科举制度的弊端与争议

科举制度虽然在选拔官员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与争议,这在《儒林外史》第九回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1. 偏重理论与实践脱节

科举制度过分偏重理论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测试。范进在成为状元后,实际管理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实际工作任务,这揭示了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 对文人的特定要求

科举制度文化素质和文学才华有一定要求,这导致文人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对文人的特定选拔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科举制度于偏重文化,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3. 考试培训的商业

由于科举制度的竞争激烈性,考试培训作为一个商业化的产业迅速兴起。范进参加考试时,就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用于考试培训。这使得贫寒家庭的考生可能因经济难而无法参与到考试中,这一点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一些不公平性和弊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e40003b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