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肝胆脾胃病中医中药的临床辩证论治》,欢迎阅读!
肝胆脾胃病中医中药的临床辩证论治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脾胃病中医中药的临床辩证论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脾胃病患者4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临床资料,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给予治疗,研究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均取得了明显疗效,无复发状况发生。结论:在临床上,通过中医中药辩证施治脾胃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够调理肝胆脾胃的气机关系,使人们认识肝胆脾胃的相关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肝胆脾胃;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现代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临床上,中医理论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病之机多与肝脾两伤有关。传统中医认为隔膜之下的位置就是脾胃,具体来讲,胃起到的的作用是“盛受饮食而腐熟之”,脾起到的作用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位于为的左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人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防治当今社会高发的多种疾病,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医脾胃病与肝胆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实际与理论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临床上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探讨脾胃病治疗中肝胆脾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脾胃病的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脾胃病患者4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7.3±2.9)岁,患者为胃脘痛,患者的胃脘部多出现腹胀加闷痛,饱腹感强烈而出现撑痛感,疼痛感甚至牵连至两肋骨之间;其他症状还有患者出现叹气等表征,中医诊断结果显示:患者脉象则呈现为沉弦有力,舌苔主要以苔相发白发淡为象,患者的小便正常但有大便出现紫黑色的现象。 1.2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患者进行中医中药辨证论治,主要以疏肝和胃联合止血止痛作为主要的治疗理念,并据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第一阶段治疗方案。第一阶段的治疗方案以逍遥散作为主方,并通过加减方以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变化。具体的中药方剂组成是:酸枣仁、白术各 20 g;薄荷、元胡以及柴胡各 15 g;茯苓、炒香附、白芍、薏仁、当归、前胡以及制五灵脂各12 g;橘络9 g;炙甘草 6 g。水煎服并于早晚两次服用,1剂/d,共7剂。本剂药方根据中医理论利用肝胆为基础,抑木扶土辩证来调理脾胃。中医理论认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而胆汁便有化物的功能,在中医中人体的胆器官属乙木,其性降,因此胆降则胃降,脘闷、呕恶、口苦等症状的出现就是由于胆与胃之间出现矛盾不和的情况。(2)第二阶段治疗方案.第一阶段方案结束之后,复诊后进行第二阶段治疗。茯苓、当归具有养血养脾之效,可以有效地修复和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和器官;柴胡具有疏肝的作用;焦三仙具有消食导滞,健运脾胃的功效;去掉主方中的酸枣仁、前胡、薄荷、制五灵脂几位药材,因此本阶段的中药方剂组成是:白术 20 g;元胡、柴胡各 15 g;茯苓、炒香附、白芍、
薏仁、当归以及制五灵脂各12 g;焦三仙10g;橘络9 g;炙甘草 6 g。同阶段一相同方法服用,共7d,7剂。(3)第三阶段治疗方案。通过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治疗,患者的各种症状明显改善,病情好转,因此本阶段辅以中成药逍遥丸,嘱咐患者连续服用一周,以巩固治疗效果,并预防疾病的再次复发,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3观察评价指标
根据中医理论以及中医诊断学标准和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的评价标准是:脉象恢复情况、舌苔恢复情况以及胃脘部疼痛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症状基本全部得到好转,患者的脉象情况和舌苔情况大部分都恢复正常,胃脘部疼痛情况都得到改善,全部再无疼痛感。具体到三个治疗阶段来说:经过第一阶段治疗之后,患者的脉象显弦滑之征,舌苔由白色转变为薄白色,大便恢复正常,紫褐色消失,患者的胃脘部疼痛症状大大减轻。经过第二阶段治疗之后,患者的舌苔、脉象、大便等各项表征均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的胃脘部疼痛全部消失。之后通过第三阶段的巩固治疗,随访患者一年,无复发情况出现,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脉象恢复情况、舌苔恢复情况以及胃脘部疼痛恢复情况见表1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胃气为人之本,当人体的脾胃损伤或者胃气不足时就会引发疾病危害患者的健康。中医认为人体一身的气机由肝胆主,对于血液的储藏、胆汁以及脾胃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暴饮暴食、肝气犯胃等均会破坏人体气机,致使脾胃虚弱而带来疾病。不过当脾胃病久治不愈之时,致病的主要因素就成为了情志不畅、心情郁闷,因此,也应以理气的药材加之。无论在病理基础和生理位置、生理功能上,肝胆与脾胃都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具有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作用的人体调节效果。在生理位置上,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之处;而在生理功能方面,肝胆和脾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第一,中医认为肝脏起到的是藏血功能,能够适应人体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血液的血量;脾有生血的功能,能够统摄血液,当脾气旺盛时,便能够强势的统摄和管理血液,正常的肝脏功能则会使得血液血量的使用和供应可以有序进行。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在两者的相互作用得以有序的调节。第二,两者在运化及疏泄方面相辅相成。中医《读书随笔》中记载:脾,其性镇静,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故之用主于动是一木气也。肝脏主疏泄,可以有效的调节人体气机,协调升降脾胃的气机。肝脏还可疏通胆汁,有效地促进肠道分解和消化从外界摄入的食物,充分的吸收营养。肝气科滋养脾胃、旺盛脾气,使得气血生成能力运转正常,反哺肝脏,两者相辅相成,疾病便不容易发生。第三,中医认为胆为中精之府,肝气化而成胆汁,存其内,于小肠泄。中医其火便指胆汁作用,《医贯》曰:“饮食入胃犹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胆汁以其内相火而有化物功能。降为升之基,因而胆降是胆汁起到充分作用的前提,胆升之后则脾胃从之,因而两者紧密相连。另外,病理方面脾胃与肝胆也紧密相连,并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情志不畅是脾胃病人致病的重要原因。其可引起木郁乘土,即肝脏的疏泄功能会因情志不畅导致下降,进而人体气机滞郁,脾气失衡而不和,则临床表现胸闷叹气。肝气也会侵犯胃部,而致胃气失衡,则表现反酸、腹胀疼痛等。其次,过度的劳累或者暴饮暴食而损脾气,脾气失衡而致木壅木郁。因而中医认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应肝胆共治,再辅以结合患者自身病征,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和方剂从而有效的治愈该病[1-2]。
在本次研究中,根据名医张海峰抑木扶土的理论调配的中药药方逍遥散,其中的主药方包括酸枣仁、白术、薄荷、白芍、柴胡、元胡、当归、炒香附、前胡、茯苓、苡仁、炙甘草、
制五灵脂以及橘络药材,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入焦三仙加减药方组成,而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调理。在此药方中柴胡能够起到疏肝解郁的功效,有效的提高肝脏的疏泄功能,配以当归起到了养血储血的作用,另外该药方中薄荷可以起到缓痛和祛湿的作用,对患有脾胃病的患者有着极高的治疗效果。药方中的茯苓、甘草以及白术又可以与当归相协调以对机体的气血起到调理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通过中医中药辩证施治脾胃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够调理肝胆脾胃的气机关系,使人们认识肝胆脾胃的相关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明,赵智宏.浅谈脾胃病与情志的关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36-36. [2]郝慧敏.浅论脾胃病与肝胆的关系[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96-19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e238180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