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鲁教版

2023-04-15 14:33: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鲁教版》,欢迎阅读!
上册,学问,教案,语文,怀疑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议论文文体的单元,这个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其中自读课文《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让学生认 “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学情分析】

年级上学期学生刚接触几篇议论文,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点的了解还不系统,在该课的教学前,先要系统介绍议论文的一些相关知识及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继续理解“例证”和“道理论证”等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3.认识 “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板书课题,然后与生一起回顾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 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墨守 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辨伪去妄 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不攻自破 D、没有事实根据的。 虚妄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思考题二: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思考题三: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 1、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2、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b 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戴震善问的例子。 (论证“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论证方法分别是引证法、例证法。 (本环节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生细读课文思考:

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第六段是作者阐述的重点,共有11句,请标示出来,重点研读。(分组讨论解决)

1(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2)(3)(4)(5)四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2、第(678)三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第(678)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本段论点。

3、第(9)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第(1011)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10)句从正面概述事实,第(11)句据此事实从反面做一推理。

(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本文共有四处对比论证,在第六段中已找出两处,你能找出剩下的两处吗?

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dea0bab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c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