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描写月亮的诗小学调笑令·边草》,欢迎阅读!
描写月亮的诗:调笑令·边草
赏析
盛唐、中唐时代,北部、西北部边疆与异族的战斗接连不断,边塞生活、边兵情怀就成为诗词中的常见题材。这首边塞词就抒写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慨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犹如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这种草在秋天开头变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望断边草慢慢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而朝廷把他们征发到边关以后,却不加关怀,他们戍边到老也无人来换防。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盼望也随之慢慢破灭了。《诗经·小雅·采薇》写参军战士的心情:“我行不来(无人来关怀慰问)”、“莫知我哀”。王之涣《凉州词》写戍卒怨情:“春风不度玉门关”,叹朝廷恩泽不到边关。这里的“边草”三句。在望草叹老中也包含着这种悲凉的感受,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错在字里行间。 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冬夜,伫立边关,但见白雪皑皑,晴空万里,月色皎洁。白雪与明月相映,一片银辉,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这不是赏景的雅兴,
而是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的曲折表现手法,来表露征人对景难排的无尽乡思。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处处是雪,重叠排对的句式,愈显出征人的愁思萦回。望月常易触动乡情,何况远在边塞、久别家乡的征人,他的思绪更难以抑制,随着明月流光牵到万里以外的家乡。唐代边塞诗中常借望月来写征人乡思,出名的如李益的《从写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平沙中望月所引起的“征人尽望乡”的心情。这首词也是如此,从雪晴、月明的安静景象中,令人可以想见征人伫立苍茫的形象及其排解不尽的缭乱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结尾三句,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思归无期的沉重压抑感。依据《转应曲》词调,六、七两句要将第五句末两字颠倒过来,再重复两次,增加抒情色调和音乐感。“明月,明月”,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喟然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明月已撩动乡思,而偏偏在此时又听到声声胡笳,在空寂的夜晚听来格外苍凉凄切。笳声、鼓角之类音响都是边塞战地的特有声音,塞上悲笳,使征人沉醉于乡思的心境猛然震醒:呵,现在还身处战斗环境,战事不息,戍边未竟,何日是归期!望月思归,只是可望可思而已,而真正归家乡的现实却又在这笳声中化为泡影。这样的对月闻笳,真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征人那苦痛,哀怨的心声随着月光的流洒和笳声的飘扬,也在这大漠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音。
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征人的心情,也表露了对征人
的深切怜悯,情在景中,蕴藉有味。戴叔伦主见:“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行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就是说,他要求诗中写景要有韵致,有余味。从这首词中,也可见出他追求情景相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dc78254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