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作品如何解析需要从哪几方面入手》,欢迎阅读!
文学作品如何解析需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拿到一篇文章,大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的从上往下去阅读它。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顺手一丢,完事。当有人问起是否看过这一作品时,他们志得意满地点点头,说:“当然看过!”“那能否请你说说这一作品呢?”有人好奇的问。“这部作品讲的是……”(关于故事的情节,有人的记忆超强。)“那能否谈谈你对这一作品的理解呢?”有人不依不饶。“我的看法是……是……”结结巴巴、勉勉强强的说了几句,有人脸上已经开始冒汗了。“关于这部作品,我有几个问题需要请教,不知……”有人招架不住,想溜之大吉了。经不住三句问,一切都暴露在太阳底下。
要想经得起别人的“三句问”,首先自己必须作好功课,对作品进行较深入的思索。对于那些不能一读而过的文学作品,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比较阅读。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这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可以是横向式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式的比较。具体来说,可进行同一题材作品、同一标题作品、同一主题作品、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
现以同题作品《论读书》为例。一篇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散文,另一篇是中国作家严文井的随笔散文。从内容来看,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促进重用。但比较而言,培根的作品内容更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厚。从语言来看,培根的语言简约凝练、深刻隽永,多用整句;严文井的语言朴素平实,通俗易懂,多用散句。考察两篇作品同中有异的产生,与两位作者所站的立场不同有关:培根是散文家的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他以其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的高度对“读书”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精辟透彻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而严文井以其亲身经历,从读书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
对“读书”的体会和见识,亲切之中发人深思。通过比较,我们对这两篇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至于其它几类比较,在此就不作一一分析了。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二是拓展延伸。如果仅仅关注于作品本身,那我们的视野必定会被限制住。在把握作品的同时,作适当的延伸,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向延伸呢?下面四个角度可供我们选择:情节、主题、作家和文体。
(1)从情节角度延伸:如莫泊桑的《项链》,故事到高潮就戛然而止:十年后的一天,玛蒂尔德从佛来思节夫人口中得知——那一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作何感想,有何表现?莫泊桑一字未提,留待后人去想象。我们后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对作品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将情节“续编”下去,如此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形象、对作品的理解。
(2)从主题角度延伸:如余光中的《乡愁》,我们可从主题的角度去延伸,请来席慕容的《乡愁》,作比较分析。(这种方法稍异于比较阅读。主题延伸是让原来的作品作主角,延伸的作品作配角。)
(3)从作家角度延伸:一部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后,不妨再接再厉去搜寻一下这部作品的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阅读一些人物传记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多多接触不同的观点,让自己跳出狭隘的思维空间。
(4)从文体角度延伸:如《〈呐喊〉自序》,从文体出发,可以延伸至《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等等。
从一个作品出发,伸展触须,挖掘其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就是拓展延伸的魅力。
除了以上几种阅读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法——针对作品中的一些敏感、值得深究的话题进行探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作品,提高我们的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d7a437448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