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七夕节的习俗
很多人称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你知道七夕节的习俗吗?下面就告诉你七夕节的习俗,一起看看吧!
七夕节的习俗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
1
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
2
高达数千钱。
关于七夕节的诗词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3、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8、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11、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唐•杜甫•《七夕》 12、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1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14、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唐•刘言史•《七夕歌》 15、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d4b4a20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