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的碎片化叙事与象征符号

2022-12-31 11:20: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芳华》的碎片化叙事与象征符号》,欢迎阅读!
芳华,叙事,碎片,符号,象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电影《芳华》的碎片化叙事与象征符号

作者:宋德辉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0

【摘 要】由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这个讲述了革命年代里一群生活在部队文工团的年轻人在时代的变迁下青春与命运的故事。牵动着往昔岁月留给青春一代的人们的美好记忆。而电影的碎片化叙事与其象征符号元素的运用也构成了影片激昂壮烈的基调。

【关键词】叙事;符号;命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111-01

《芳华》讲述的是一段时空下一群人物的命运转变,而这些人物的命运故事是在一个特殊时代的体制统治下酝酿发酵的。造成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首先要使有人物参与的事件中具有一段时间的沉淀而作为对时间有严格控制的电影而言。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好一个故事需要导演巧妙地运用各种电影技巧。《芳华》的碎片化叙事模式的运用给电影本身的表达也带来了鬼斧神工的魅力。 一、延续时空连续性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其本性是否只适合表现故事情节虽仍是西方电影理论界争辩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影片是以叙事为基础的故事片则是一个基本事实。并且叙事电影至少在消费方面占主导地位。《芳华》的成功必然会造成其商业利润所带来的价值,而其更为特殊的叙事模式却是它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一个跨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故事,其时间长度则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此,电影用剪辑的手法来将电影时间与放映时间达到平衡。碎片化的叙事为电影尽可能地创造出完整的叙述空间。这种去中心化的方法,进一步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电影对既定结构的解构。这种解构使整个影片成为一戏说,延长了时空距离让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 二、扩张故事戏剧性

电影作为时空复合体,对观众而言,电影空间是感觉的对象,时间是本能的对象。《芳华》碎片化叙事方式也促使了故事戏剧性冲突的爆发。富顿塔格把戏剧性界定为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以及由于自己和别人的行动在心灵中引起的影响。《芳华》为观众重温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现实场景,社会以什么标尺划分阶层,人们就趋向以什么方式追求表现和认同。《芳华》的标尺是品质,而现在的标尺是货币,因此很难用更可贵或者更世俗来定义。也是这种折算方式的存在,才使得刘峰从活雷锋沦为耍流氓的形象转变。这种嘲讽同样存在于何小萍的世界里,如同笑话一般存在的小萍似乎也理所应当地去承担品质低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事情。然而这样一个渺小的人物却最终变成了英雄。如此强烈的戏剧化促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安排。在新时代里,当旧时代英雄的光环变得鲜无,仿佛命运的钟声此时才被终止。电影中,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是在理想主义的熔炉里产生的。德国理论家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曾这样表述:戏剧性在于喜剧作品中人物之间相互较量的,互相影响 三、符号的外延内涵

除碎片化叙事造成了《芳华》时空上的紧张感和戏剧上的激烈感之外,整部影片为凸显出革命年代随处可见的革命标志,也使用了众多的象征符号,而这些符号无论从电影基调还是人物服饰都充满了革命的荷尔蒙。

麦兹认为:电影之奥秘乃在于能够借由其影像表现出现实世界之丰富,而本身只停留于影像而已。《芳华》多次使用影像符号来表达对当下时代的敬畏感。其中,影片开场的红色字幕首先将观众带入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紧接着一面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画像确立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全片绿色的是由军装的军绿色,环境的鲜绿色,青春的嫩绿色共同编制而成。同时,在绿色中还穿插着无限的春色,电影丝毫不掩饰对于活力四射的美好肉体的描绘与向往。但无论是绿色还是春色,都无法代替影片的主基调色——红色。这是舞台中心鲜明旗帜的颜色,是随处可见时代元素的颜色。它时时刻刻都在辅助叙事和氛围的营造。

而电影后半段则不知不觉地把主基调色变成白色。这种由红到白的转变过程,透露着青春的激情岁月随时间的推移终将成为过去,而萧穗子这个视觉人物却恰恰参与了所有明显色彩变化的场景,在文工团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在集体舞中跳手持红旗的主体,在文工团朝不保夕的时候,她跑过泳池边惨白如素缟的床单。这些变化又暗示了部队大院里生活的人们也在接受身不由己的变化。

影片后期直到末期,白色的主色调也渐渐淡去,最终化为大家常见的多色却又显现灰暗的色调。这一系列颜色的变化,也正是体现了罗兰·巴特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提到的共性符码,电影因叙事的需要也需要一系列符码,即支配电影表现手段的规律。同时,麦兹也指出银幕上的视听影像符码对观众而言具有认识作用,并且与电影之外的文化世界构成某种象征关系与含蓄意指关系的总和。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发)奥蒙 吴珮慈.当代电影分析[M].2005.05. [3]斯坦利·罗索门.电影观念[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f6908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