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汶川地震话相关地理知识》,欢迎阅读!
汶川地震话相关地理知识
厦门英才学校地理组 李色裕
5.12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惊中外,国人为灾区同胞深表痛心。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关心灾区的灾情,而且还关心此次汶川地震所涉及到的相关地理知识。
一、汶川地理成因初探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1、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2、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3、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亚洲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时,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映秀地区发生突然释放,破裂构造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迅速扩展,产生了地震破裂带。导致本区构造活动频繁,地应力集中,是地震的多发区。
从区域上说,四川地块岩石圈根极其稳定(深约200千米),自
1
晚侏罗纪(一亿六千万年)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犹如“地轴”和磐石,坚强地抵抗着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推积,并向四川地块超覆,形成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东经105°~110°),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中部南北向地震带。龙门山断裂带是这个带中最东缘的逆冲断层带。2001年11月昆仑山8.1级地震后,汶川地震发生表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集中区由北部转向东部,沿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带北东方向约300千米长的地带释放。
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组成:从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这三条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活动特征均表现出由南西向北东斜向逆冲,并伴随右旋滑动分量。根据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断,汶川强震的发震构造是因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也称北川—映秀断裂,该断裂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属于逆冲型地震,与台湾1999年集集7.3级强震的类型一致。地震破裂滑动面向西倾,倾角约60°。根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情况,初步推断这次大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破裂方向主体受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控制。 这次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同样表现出相同的运动特征。据地震资料反演得出的震源深度在12~19千米,投影结果正好处在深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
二、本次地震的救援工作难度很大的地理条件 1、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大 2、发生多次余震
3、本次地震在山区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4、 高山峡谷,地形崎岖
三、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各级政府的支持;适当的进行人口的迁移;集中安排居民点并注意避开断裂带;山区应最大限度的进行绿化,保持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对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新建建筑物应提高抗震能力;慎重发展重化工工业;减缓成都城市圈向西发展的速度;健全交通运输和通信的方式;城市
2
规划中应有足够的绿化地;以使用清洁能源为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等。
四、堰塞湖的形成原因及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带来影响 堰塞湖的成因:山体滑坡、崩塌,堵塞河道形成。 不利影响:容易诱发新的滑坡; 湖坝崩溃造成洪水危害。
“5.12汶川特大地震”举世瞩目,很有可能成为以后考试题材,应适当关注地震的成因和分类,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防御,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地震防护和自救的知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防御。
2008-6-6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d9338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