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欢迎阅读!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着, 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根底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开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开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冷淡,无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开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剧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忧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参加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
.
“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缺乏。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心,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那么视为“差生〞,“淘气〞,“不规矩〞。确实,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挖苦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对抗,但消极的对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抚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那么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对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7addc0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