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歌数处起渔樵”该做何解

2022-08-14 16:13: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夷歌数处起渔樵”该做何解》,欢迎阅读!
渔樵
“夷歌数处起渔樵”该做何解

作者:王贤斌 谭从美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2



王贤斌 谭从美

王贤斌,谭从美,陕西省山阳中学教师。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要篇章,是杜甫晚年流寓大西南时期的重要作品,融入了杜甫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忧国伤时的多种悲慨,沉郁哀伤之气笼罩全篇。诗中有凄冷孤寂的三峡夜景,又有凄惨悲壮的战争创伤,还有“卧龙跃马终黄土”这样发人深思的历史人物。全诗的整体理解原本也没有障碍,只是“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句总让人不得要领,“渔樵的夷歌”到底是什么情感色彩的意象,很难给予明确的解答。

高中语文教参中虽将其解释为“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但对于“夷歌”为何有乱世之音却语焉不详。查阅相关资料却发现黄玉娟在《“夷歌数处起渔樵”之我见》一文中解读:“我认为《阁夜》中‘夷歌数处起渔樵’中的渔樵的歌声不是‘乱世的音响’,而是表现超脱现实,随缘自适的态度。”[1]只是她在论述中更多关注“渔樵”的文化涵,把“渔樵”和隐逸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解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既没有直接抓住“夷歌”的内涵,也跟全诗的思想情感不铆合。那么“夷歌”到底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夷歌”这一意象的渊源。关于“夷歌”比较早的记录出自《后汉

书·西南夷列传》:“夷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於外门。岂柔服之道,必足於斯?然亦云致远者矣。”[2]这是在列传最后评价的“论曰”里出现的,这里出现“夷歌巴舞”也不是简单提及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而是评价“夷歌”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夷睦邻友好、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那段传为美谈的佳话就在传记中,《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有:“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国朱辅,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数岁,宣示汉德,威怀远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馀国,户百三十馀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种为臣仆。辅上疏曰:‘臣闻《诗》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传曰:‘岐道虽僻,而人不远。’诗人诵咏,以为符验。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路经邛来大山零高坂,峭危峻险,百倍岐道。襁负老幼,若归慈母。远夷之语,辞意难正。草木异种,鸟兽殊类。有犍为郡掾田恭与之习狎,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今遣从事史李陵与恭护送诣阙,并上其乐诗。昔在圣帝,舞四夷之乐;今之所上,庶备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录其歌焉。”[3]这段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为了表达对东汉的拥戴忠诚,作诗三章,加上犍为郡掾田恭的翻译,最终成为专门到首都洛阳“献诗”歌颂国家强大统一的政治事件和文化事件,皇帝不仅嘉奖了他们,还让史官记录这件事和这三首夷歌。这三首夷歌分别是:《远夷乐德歌诗》《远夷慕德歌诗》《远夷怀德歌》,其内容都是表达太平和乐、归附汉朝、皇恩浩荡之意。后来的左思在其《蜀都赋》中就有对这个典故的运用:“陪以白狼,夷歌成章。”[4]左思之所以选择这个典故,说明这个事件在历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他要以此来凸显蜀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蜀都的历史文化悠久厚重。这样以来,“夷歌”就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太平和乐的生动写照了。有了这个源头,后来的诗人就会适时适地用这个典故来映射现实,表情达意。

其次我们再看看杜甫其它诗歌中的“夷歌”。杜甫在《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边酒排金醆,夷歌捧玉盘。”这是杜甫对朋友杨六判官出使西蕃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处理好民族关系,这两句也是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图景。杜甫的《雨》(其二)中:“渔艇息悠悠,夷歌负樵客。”这两句刚好反其意用之,因为战乱不止,这夷歌辜负了樵客,他们所唱的呼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768a7f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