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官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渡远:远渡。 楚国:指楚地,即今湖北一带地区。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平野:原野。 大荒:荒漠旷远之地。
月下:月落。 天镜:瑶台之镜,比喻月明。 结:形成,呈现。 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怜:爱怜,依恋。 故乡水:指长江流经四川一带的山水风光。因作者自小生活在蜀地,把四川视为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万里送别的小诗。因作者和友人同舟共发,从四川沿江东下,一直随送到楚地荆门方才告别,故命此题。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扣题,写随行送别的地点。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野豁然开朗,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送别地点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风光。层山随着广袤平野的出现而忽然消失;长江进入开阔的荒原,更加汹涌的奔流;月
沉江底,好像瑶台飞下的一面明镜;云气兴起,呈现海市蜃楼般的奇异幻景。这四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万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是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向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其中“入”字力透纸背,用于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归结本题,进一步抒发送行和惜别的深情厚谊。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c456fa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6.html